文/婷妈
小区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妈妈追在孩子后面喂饭,有的妈妈对着写作业的孩子大吼大叫,还有的妈妈一边唠叨一边帮孩子整理书包。
邻居李姐却总是悠闲地坐在客厅看书,她的儿子小宇却能自觉完成作业、收拾房间,甚至还会主动照顾年迈的外婆。
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有些妈妈事无巨细地管教,孩子却越来越叛逆;而有些妈妈看似"放手不管",孩子反而成长得特别好?
答案或许就藏在"立规矩"这三个字里——真正智慧的妈妈,不是用唠叨和管束来控制孩子,而是用清晰的规则和边界,培养出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1、立好作息规矩,孩子才能学会时间管理
李姐家的客厅挂着一个特别的时钟,上面画着彩色区块:绿色代表学习时间,蓝色代表运动时间,黄色代表自由玩耍时间。
小宇从小就知道,到了绿色区块就要自觉坐到书桌前,到了蓝色区块就会抱着篮球出门。
有一次我好奇问小宇:"你妈妈不担心你玩过头吗?"他笑着指了指时钟:"妈妈说,时间到了自己会提醒我。"
而朋友小美的家,她的儿子写作业时总是拖拖拉拉,小美就坐在旁边盯着,每隔五分钟就要催一次:"快点写!"结果孩子反而越来越磨蹭,甚至故意拖延到深夜。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纪律不是束缚,而是自由的保障。"
当孩子清楚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反而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像李姐家的时钟,它不是在限制孩子,而是在教孩子如何与时间做朋友。
2、立好行为规矩,孩子才能懂得尊重边界
上周末去李姐家做客,小宇正在玩平板电脑。到了约定的时间,他二话不说就把平板递给妈妈:"今天的屏幕时间用完了。"
更让我惊讶的是,当小宇想吃第三块巧克力时,李姐只是摇摇头,小宇就乖乖放下了手。
我想起另一个朋友小张家的情况。她的儿子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刻得到,稍不如意就在地上打滚。小张无奈地说:"我说不行他就哭,我实在受不了就妥协了。"
儿童教育专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指出:"孩子的不当行为,往往源于他们缺乏明确的界限感。"
李姐的做法恰恰相反——她不是用吼叫来制止孩子,而是提前和孩子约定好规则,并且始终如一地执行。
当孩子知道"这件事绝对不可以"时,反而省去了无数次讨价还价的麻烦。
3、立好学习规矩,孩子才能培养自主能力
最让我佩服的是李姐对待小宇学习的态度。她从不会坐在旁边盯着写作业,而是和小宇一起制定了"学习三步法":先复习当天内容,再完成作业,最后预习明天课程。小宇养成了习惯后,甚至不需要妈妈提醒就会自觉执行。
对比刘梅家的情况就很有意思。她的儿子写作业时,表姐一会儿送水果,一会儿检查进度,结果孩子写作业时总想着"妈妈什么时候会来",效率反而很低。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把知识灌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焰。"
李姐深谙此道——她不是在替孩子学习,而是在教孩子如何学习。
当孩子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节奏,妈妈自然就不用整天围着作业转了。
写在最后:好规矩是最好的"省心神器"
看着李姐和小宇母子俩从容自在的样子,我突然明白:所谓"不用多管",其实是前期花了大量心思立好规矩的结果。就像盖房子,与其每天忙着修补漏洞,不如一开始就打好地基。
会立规矩的妈妈都懂得:真正的教育不是24小时的监控,而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是用唠叨填满孩子的耳朵,而是用清晰的边界指引他们的行为。
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他们反而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