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淮阳中学的校园还笼罩在朦胧的晨雾中。高三(36)班的教室里,灯已经亮起,这个到班最早的学生就是王楷博,这个今年以690分考入北京大学的普通男孩。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三年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平凡中的坚持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就是比较能坚持。"谈起自己的学习方法,王楷博语气平和。这个看似普通的回答,却道出了他成功的真谛。
每天清晨5:30起床,6:00准时到教室晨读,这样的作息他坚持了整整三年。"早上记忆力最好,我会背生物课本的重点和英语真题范文。"课间十分钟,他不是在整理上节课的疑问点,就是在做几道物理选择题。"把零碎时间利用起来,一天能多出近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午休三十分钟是雷打不动的"充电时间"。"下午上课容易犯困,午睡一会儿效率能提高很多。"班主任见数学老师张安永回忆说:"王楷博的作息就像钟表一样精准,这种自律在高中生中很少见。"
把学习变成生活
翻开王楷博的错题本,就像打开一本精心设计的手账。物理按模型分类,化学按题型整理,每道错题旁都用红笔标注着错误原因。"每周日我会重做错题,做对的打勾,没做对的继续留着下周再做。"
最让人称奇的是他自创的"反应方程式扑克牌"。"我把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写在卡片上,吃饭时和同学互相抽考。"说到这里,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答不出来的人要当场做俯卧撑,我们经常引得食堂阿姨围观。"
数学曾经是他的弱项,特别是解析几何。"那段时间我天天往数学老师办公室跑,连续一周每天问一小时。"数学老师回忆道:"他特别较真,一个问题没弄明白绝不罢休。"
低谷中的奋起
高三上学期的一次物理考试,王楷博只考了68分,年级排名跌到200名开外。"那天放学后,我在操场跑了五圈。"跑完后,他做了三件事:把错题剪下来贴在床头做成"耻辱墙",找物理老师分析试卷,制定了"读题三遍法则"。
"第一遍划关键词,第二遍转化成物理模型,第三遍检查单位。"这个方法让他的物理成绩很快回升,最终高考取得了98分。
压力大时,他会和后排同学比赛平板支撑。"从最开始只能撑30秒,到后来能坚持3分钟。"睡前听轻音乐也是他放松的方式,"特别是《渔舟唱晚》,能让大脑安静下来。"
温暖的成长环境
"父母从不给我压力,他们说考不上清华北大,上个郑大也行,健康快乐最重要。"王楷博说,正是这种宽松的环境让他能轻装上阵。
疫情期间,班里组建了QQ群"物化生急诊室",同学们互相解答问题。"有次我卡在一道生物题上,凌晨一点在群里提问,居然还有三个同学在线讨论。"说起这段经历,他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
语文老师侯瑞对他的影响尤其深刻。"侯老师不仅教我写作,更在我情绪低落时开导我。"王楷博记得有一次模考失利,侯老师送给他一本《平凡的世界》,在扉页上写着:"人生重要的不是所处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理科生的人文情怀
虽然是个理科生,王楷博却对历史人文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天午休时,他都会读20分钟《科幻世界》,全年读完了42期。"《三体》里人类保存文明的壮举让我特别感动。"
这种情怀最终促使他选择了北京大学的文物保护专业。"小时候跟着爷爷参观博物馆,看到修复师们小心翼翼地修复文物,就觉得特别神圣。"说到未来,这个平时话不多的男孩突然变得健谈起来,"希望能为保护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即将就读北大的王楷博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一,错题本不是摆设,要经常重做,问自己这题值多少分;第二,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息规律,不要盲目熬夜;第三,考试时遇到难题先跳过,把会做的都做完再说。"
他特别强调:"高考很重要,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发挥出最好水平。"
王凯博质朴和谦逊,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投机取巧的捷径,有的只是脚踏实地的努力。正如他在日记本上写的那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这句话,或许就是对他高中三年最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