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条评论:“我家孩子天赋好,家庭教育也好,考上名校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跟老师没啥关系。”评论区一片叫好,很多人表示“说得对,别什么功劳都往老师身上揽。”
但看到这句话,我脑子里却冒出一个反问:
那如果孩子那么优秀,干嘛还要去上学?
既然一切都靠家庭教育和自我驱动,那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接受正规教育图什么?难不成学校就是个“挂名单位”,老师就是个“监考员”?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一边说孩子考得好是自己努力,一边又在孩子考差的时候第一时间怪老师:“老师不负责”“教学质量太差”“一点都不关注学生心理”……
那请问:如果孩子考上名校,老师没有功劳;那么孩子考得差,是不是也就不该怪老师?
一场考试结果不能只在“荣耀时切割责任,在失败时推锅老师”。这就像球赛一样,赢了全靠主力球员,输了全怪教练,那这支队伍恐怕谁都带不好。
诚然,孩子的天赋和家庭教育,确实是考上名校的关键因素。家长的陪伴、资源的投入、早期的启蒙教育都不可或缺。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的作用可以被轻描淡写地忽略。
哪怕是一个“自驱型”的孩子,他在成长路上也需要点拨、引导、甚至一次关键时刻的“点火”。
你见过孩子在一道题上卡壳很久,老师轻轻一提醒,孩子豁然开朗吗?
你见过孩子因为一次失败失落,老师悄悄发了张纸条说“我一直看好你”,然后孩子就像打了鸡血一样重新振作吗?
你见过老师课下一个电话,改变了一个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也改变了家庭的教育方式吗?
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只是很多家长没有看到,或者没当回事。
老师的作用,很多时候是一种“隐性推动力”。不张扬、不刻意,但影响巨大。
尤其在中学阶段,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心理疏导、节奏控制、方法指导、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一个好的老师,知道怎么把一张试卷拆成可攻克的任务,知道哪个孩子什么时候需要加压,哪个时候需要松绑。
他们在高考前稳定军心,在焦虑时给予信心,在成绩起伏时精准诊断。你说这不重要?
如果你把老师当成流水线上的“讲题机器”,那确实,孩子能学多少就靠自己了;但如果你真遇到过几个真正愿意陪着学生成长、懂教学、懂学生的好老师,就知道:他们,是孩子走进名校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更何况,教师这个群体里,也有差异。
是的,现实中有不尽责的老师,这点不能否认。但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划水者”的存在,我们才更要看见那些愿意加班备课、放弃假期带学生刷题、哪怕深夜也在群里答疑解惑的老师们。
他们不是完美的,但他们足够敬业。尊重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多伟大”,而是因为他们在做的事,值得被看见。
所以请别急着说“孩子考上名校是自己的本事,和老师没关系”,这句话听起来“讲道理”,但实际上轻飘得很。它忽视了一个事实:
一个人能飞得更高,从来不是因为他一个人能跳得多用力,而是因为有很多双手在底下托着——包括父母的、也包括老师的。
最后,再回到最开始那句话:
“如果孩子那么优秀,干嘛还去上学?”
我们送孩子去学校,不是因为他们“需要被喂饭”,而是因为他们值得被看见、被引导、被拓宽思维的边界。而老师,恰恰就是那个陪伴他们、帮助他们抵达目标的人。
考上名校,天赋和努力固然重要,但请不要把“老师的功劳”一笔抹去。
至少,别在成功时说:“和老师没关系。”
然后在失败时,又反过来问:“老师是怎么教的?”
教育是一场多方合力的长跑。我们都在场,也都应该尊重彼此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