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25日
题目:朱虹教授:“穷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向上流动的?”
作者:佚名
摘录:“如果我是他们,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每堂课都要坐第一排中间,下课就找老师。很简单,你所遇到的社会资本最多的人,就是你的教授、系主任、院长。”——朱虹(南大教授)
穷人家的孩子向上流动,最可控的是身体资本——你的时间、精力和主动性。坐第一排、主动请教、递一瓶水,这些微小行动能撬动贵人相助。别怕权威,善用微小善意,拥抱可控付出,成长的路会越走越宽。内容由AI智能生成
最近刷到一个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的视频,她聊的主题是“穷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向上流动的?”。
她说那些家庭的孩子,其实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很多孩子是步步走错。
还给这些孩子们支招:
“如果我是他们,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每堂课都要坐第一排中间,下课就找老师。
很简单,你所遇到的社会资本最多的人,就是你的教授、系主任、院长。”
然而,执教多年,她发现一个令人叹息的现象:很多孩子是躲着老师的。这种疏离,往往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不习惯,甚至畏惧与“权威”接触。
而作为手握有限资源的教授,内心自然会有倾斜。她坦言:
“资源给谁不给谁?如果一个学生特别勤奋,我会更愿意把资源给过去,因为这有‘杠杆意义’。”
比如,勤奋的学生拿着精心打磨、没有错别字、结构清晰的论文来请教,她乐意倾囊相授;
反之,如果面对一篇潦草应付、错漏百出的初稿,她可能就会拒绝:“对不起,你先拿回去自己看看”。
再比如,上课时她咳嗽不止又没带水,前排学生默默递上一瓶水。有些孩子可能觉得送水的孩子是拍马屁,但在她看来,这只是基本的“尊老爱幼”。
这份恰到好处的关心,也会让她愿意为这样的学生写一封有力的推荐信。
这些能够得到帮助的孩子,很多人会说他们只是比较“会来事儿”。但社会学视角来看:你的身体资本,是逆袭的起点。
在社会学理论中,个体通常拥有五种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和身体资本。
对于起点较低的孩子,政治背景、经济支持、深厚人脉、家学渊源都匮乏,最可控、最直接的,就是身体资本——你的时间、精力、主动性和服务意愿。
这跟咱们中国的古训不谋而合:“母弱出商贾,父强入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四方。”
无依无靠时,需做离钱最近的事;资源匮乏处,当向四方寻机遇——本质上,都是在用身体资本,撬动向上流动的可能。
当你愿意先展现出勤奋可靠,愿意多做一点“份外事”,为潜在的贵人(如老师)提供一些便利(如承担琐碎工作、适时关怀),这些微小的行动,都可能成为贵人向你伸出援手的关键触点。
我自己也是普通家庭出身,也是经过了很久的摸索才找到了一些规律和方法,一路确实也得到了很多贵人的指点和帮助。
所以现在我也会跟我的孩子们聊聊所谓的“吸贵人”体质,分享几个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也欢迎大家补充哈。
(一)
破除“权威恐惧”:不怕老师的孩子,贵人缘更旺
校园里,老师往往是孩子最重要的“贵人”资源。
回想我女儿的经历:老师常夸她“求知上进,特别会‘用老师’”——不懂就问,主动沟通。师生关系因此非常融洽,从学业到生活,交流自然,老师甚至偶尔分享零食。
很多同学朋友挺很羡慕她,还有孩子问老二,是不是给老师送过礼?
我家老二说:真没有,不信下次我带你一块去,老师肯定也欢迎你。
结果呢,那孩子自己反倒退缩了,好像老师办公室是什么龙潭虎穴。
其实,这种“怕老师”的心理,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
因为老师自带一种“权威光环”,孩子一靠近就容易紧张,担心说错话、做错事,最后干脆就敬而远之了。
这在心理学上,叫“权威恐惧症”。
其实抛开身份,老师也是普通人,他也有情绪、也会累、也需要被理解和关心。
当我们不再把老师当作“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当作可以交流、可以请教、可以信赖的人,关系自然就亲近了。
孩子们要早点明白:
靠近优秀的人,不是为了讨好,而是为了成长。
你虽然暂时还不够成熟,但并不比别人矮一头。
不用畏畏缩缩,更不用卑躬屈膝,大大方方的交流,这种松弛和自信,反而更容易让老师认可。
(二)
善用“微小善意”:有眼力见的孩子,更易被青睐
大家身边有没有那种,走哪儿都受欢迎的孩子?
倒不是因为他们多机灵,而是他们特别有人情味,总是发自内心的替别人着想。
看到老师抱着一摞作业本,主动上前帮忙;
同学东西掉了,弯腰捡起来递过去;
反正有人需要帮忙,他们不会躲着走,总是愿意搭把手。
老师也好,长辈也罢,愿意多提拔一句的,往往也就是这种孩子。
当然,也有些孩子会说:“这不是拍马屁吗?姿态多难看啊?我不干。”
我觉得这完全取决于,咱们用什么风格来解释这件事。
在我看来,这就是最基本的人情世故,也是一个孩子懂得尊敬师长、愿意与人为善的表现。
咱们知道自己是真心实意的,而不是为了达成目的而表演,那就够了。
如果有人觉得这都是巴结讨好,那只能说明他自己心思阴暗。
再说了,嘴长在别人身上,你怎么做,别人都可能不满意。
聪明的孩子,懂得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屏蔽那些无关紧要的评价。
怕人说闲话,就放弃自己向上的机会,这才是最傻的。
所以,能帮的忙就帮,能做的事就做,不要顾虑那么多。
我挺喜欢一句话: “世界的好运,都是善良的利息。”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说不定在未来某一天,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
拥抱“可控付出”:不怕“吃亏”的孩子,终会被看见
我也见过一些父母会忧虑:现在竞争激烈,把孩子养得太宽厚,会不会吃亏?
其实我们担心的吃亏,是孩子不懂拒绝,不敢争取。
而有些事儿,看似孩子多付出了,其实收获的是信任、是机会、是成长的空间。
前几天跟大家分享过,那个高考0分的云南考生,吉剑的故事。
他在防盗门厂打工的时候,开始做的是那种简单、机械式的操作工种。
但是他呢,并没有就此躺平,而是主动自学了网络营销,写了一份方案给公司,老板觉得很可行,让他去做了文案策划。
后来,他更是把刚兴起的SEO技术运用到公司发展,带来了不少订单,领导主动给他升职提薪。
就这样一步步的,他拥有了后来的百万年薪。
起初看,他的投入似乎“傻”——公司未必采纳,付出未必有回报。但正是这种“不怕吃亏”、愿意多做一点、想深一步的姿态,为他打开了上升通道。
人际交往同理:比你优秀、地位更高的人,为何愿帮你?
要么你才华横溢,资源在你手中能最大化增值;
要么你让人感到可靠、贴心、值得培养。
心理学上有个 “互惠原则”:先行付出者,更容易激发他人的回报意愿。
我们可以让孩子明白: 别人不愿做的事你做了,你就多了一个被记住、被认可的理由。贵人不是天降馅饼,而是在一次次主动靠近、一次次真诚付出中被吸引来的。
当孩子成为一个真诚,主动,自发成长的人,他将来的路自然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