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三十岁,还不打算要孩子的,往往是这4类人,父母发愁也没用
创始人
2025-07-28 05:38:25
0

在传统观念里,有“三十而立”的说法。

似乎,到了三十岁,就该标配家庭、事业和孩子。

可如今的街头巷尾,越来越多三十岁以上的年轻人,坚定的选择丁克,或暂时不要孩子。

父母急得团团转,催婚催生成了家庭日常的固定话题。

可任凭催得再急,他们仍然不为所动。

老一辈人不理解,明明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为什么年轻人没有半点焦急之色?

他们的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呢?

其实,过了三十岁还不打算要孩子的,往往是以下这4类人。

哪怕父母再发愁,也很难改变他们的选择。

接下来了解一下,尽管儿女不明说,父母也得知道。

01.事业型人格,追求自我价值

三十岁,对很多人来说是一道“坎”。

比如,三十岁的女性常被贴上“婚育风险”的标签。

生活中,父母开始催生,社会也默认“成家立业”才是正轨。

但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三十岁却恰恰是“厚积薄发”的起点。

这类人,通常把事业当做人生的“主赛道”。

而三十岁,正是冲刺的关键期。

他们可能是某公司的中层管理,正带着团队攻坚核心项目。

可能是自主创业的老板,刚熬过起步期,正全力拓展市场。

也可能是专业领域的骨干,憋着一股劲要评职称、拿大奖。

对他们来说,事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核心途径。

他们深知,养育孩子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无论是婴儿期的夜醒、上学后的辅导,还是成长中的陪伴,每一项都可能让事业节奏被迫打乱。

于是,在“事业上升期”和“育儿关键期”的冲突里,他们果断选择前者。

而这,并非是不爱孩子,而是他们更想活成自己认可的样子。

只有这样,才能用成就感填满人生的“价值账户”。

02.自由主义者,不愿被孩子束缚

这类人,骨子里镌刻着“自由至上”的基因。

人生信条是“我的生活我做主”。

他们天生热爱自由,喜欢旅行、社交、探索新事物。

更重要的是,他们喜欢待在让自己舒服又自洽的环境里。

他们可以在周末,泡在咖啡馆里,读一下午的书。

也可以在深夜,灵感来了的时候,立刻打开电脑也文案。

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是他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而一旦有了孩子,意味着至少有十八年的责任和束缚。

在他们看来,孩子就意味着“自我”的妥协和让步。

比如旅行时要考虑孩子的安置问题,加班还要惦记谁去接孩子放学。

甚至连突如其来的想看场电影,也有很多的后顾之忧。

既然如此,还不如先摁下“要孩子”的暂停键,让自己可以更大程度上,自主支配人生。

这类人,并不是否定婚姻,也不是排斥家庭,只是不愿生活被孩子“绑架”。

毕竟,对他们来说,保持人生的“自由度”比遵循传统生育节奏更重要。

他们宁愿守护当下的自在,也不愿为“应该有个孩子”而妥协。

面对这类年轻人,父母无论怎么劝,也很难说服他们。

03.经济压力大,觉得养不起

网上有个热梗:养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

有人算过这笔账:

从怀孕产检到幼儿园,一线城市需要至少100万。

二三线城市,也要将近60万之多。

就算是小县城,养育到18岁的成本,也超过30万。

而这其中的每一笔支出,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此外,在高房价、高教育成本的现实压力下,有的年轻人养活自己,都尚无喘息之机,更何况还要托举孩子的成长。

对于这类人来说,他们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深知现实的残酷。

他们不想让孩子跟着自己“将就”,也不愿让孩子背负与自己复制粘贴般的人生体验。

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身边朋友为了给孩子报班缩衣节食,或者听到同事因育儿成本不敢更换工作。

他们就会更加坚定“没准备好就不生”的想法。

对他们来说,生育不是顺其自然的事情,而是需要经济底气的“重大决策”。

04.对人生持悲观态度的年轻人

不得不说,这类人对生活的看法偏理性,甚至带点悲观。

但这并非是消极,而是被生活的“负面样本”磨平了期待。

也许,他们见过父母为钱争吵。

见过亲戚的孩子,被卷进鸡娃大战。

见过朋友当全职妈妈后失去自我。

也见过名校毕业的孩子,接连碰壁,找不到工作。

这些经历和感受,让他们对“生育”产生了本能的警惕。

他们可能认真思考过:

自己能否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

能否确保孩子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活的轻松幸福?

也许,他们在看到亲戚朋友的孩子时,也想象过有孩子的美好场景。

可与此同时,也会反复问自己:

我连自己的人生都过得磕磕绊绊,凭什么觉得能给孩子幸福?

其实,像这类人,并非否定生命的美好,而是对“为人父母”有着极强的敬畏心。

在他们眼里,生孩子不是“传宗接代”世俗任务,而是要对一个新生命的一生负责。

如果自己都对生活充满迷茫,又怎能保证孩子能快乐成长?

看起来可能悲观,但这种“悲观”本质上却是一种清醒。

毕竟,没有谁能保证能给孩子完美人生,但至少可以避免这一切的发生。

其实,生育从来不是人生的“标准”,而是一种选择。

有人把孩子当做生命的延续,有人把事业当成人生的勋章。

有人用自由定义幸福,有人靠理性规划未来。

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期待。

作为父母,发愁、担忧都能理解,毕竟传统观念里,“儿孙绕膝”是幸福的象征。

但时代在变化,年轻人对人生的规划早已多元。

而为人父母能做的,就是要告诉年轻人:

无论是否选择生育,都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毕竟,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就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如果你的儿女不选择生育,你会着急吗?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大罢免”惨败,绿营争吵谁是“... 近期,“大罢免”遭遇惨败,绿营内部顿时陷入激烈争吵,纷纷将矛头指向他人,试图找出所谓的“罪魁祸首”。...
胡塞武装升级海上封锁 将袭击所... △也门胡塞武装军事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资料图) 当地时间27日晚间,也门胡塞武装军事发言人叶海亚·...
叶青:Al时代,更呼唤慢的教育... Al时代,更呼唤慢的教育 作者|叶青 来源|深度语文研究所 本期编辑|守望新教育 当教育遇上AI,我...
安卓系统没有红外遥控,轻松实现... 你有没有发现,用安卓手机当遥控器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一个小麻烦?没错,就是安卓系统没有红外遥控功能!...
江苏第1,浙江第2,福建第3,... 近日,2025年高考全国新课程一卷英语平均分抽样情况,在网络上发布,并持续发酵。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
2025新版初二人教版日语八年... 在八年级的语言学习版图中,人教版 2025 新版新版日语教材(全一册)是探索日语世界的重要窗口。它以...
安卓系统屏幕出现圆点,智能交互... 手机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圆点,是不是让你心头一紧,担心是不是手机坏了呢?别急,今天就来给你详细解析一...
安卓系统vb语言编程,基于VB... 你有没有想过,手机里的那些应用是怎么诞生的呢?是不是觉得它们就像魔法一样,一按就出现了?其实,这背后...
中国公开赛|集齐四项超级100... 当王正行回球出界,全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石宇奇已经庆祝胜利来临——双手放于双耳之后,希望聆听到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