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时代,更呼唤慢的教育
作者|叶青
来源|深度语文研究所
本期编辑|守望新教育
当教育遇上AI,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快节奏、高效率视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我一直在思考,在追求“快”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保持“慢”的定力?
银河是第一批新教育示范学校。“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已经成为我们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始终坚信,教育如同农业,它的真谛不在于催促花开,而在于静待每一粒种子按照自己的时序生长。因此,作为一所学校,我们更应学会积蓄力量。
首先,是文化的力量。
我一直在想,是否越是成熟的学校,越需要路径依赖。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是银河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理念,我们形成了许多固定的节气习俗。比如说,六一开学日,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收到校长的礼物。再比如,2020年疫情后的复学日,我们送给孩子们的校长礼物是一封信和一包花籽。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孩子们种下花籽,等到六一时再带到学校,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有一位班主任说:“礼物虽小,却穿越六年,发生在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我觉得很有意义。”从2009年到现在,我们已经坚持了16年,有6000多名孩子收到了校长的礼物。像这样的银河节气习俗还有很多,比如每年春天的青草地舞台,以及每届六年级为期三天两夜的军旅研学活动。每年的全员家访、每学期进行的废纸换图书活动,被称为“可以当做嫁妆”的电子档案,以及每届二年级都要经历的食育课程等等,这些固化的仪式活动被文化这根无形的线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老师们,在求变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那些不变的坚守。我一直认为,一所成熟的学校越是需要路径依赖,这些路径正是学校需要一以贯之、穿越时空的“慢种子”。
第二,是制度的力量。
制度既有约束,也有解放和扩展的作用。制度经济学奠基人约翰·R·康芒斯曾说,制度是限制、解放和扩展个人行为的集体行动。然而,大多数学校的制度往往以“不允许”“严禁”开头,也就是说,这些制度更多地发挥了限制的作用。这样的制度出台快、效率高,但往往会让师生们感受到一种冷冰冰、硬邦邦的氛围。如果要真正发挥制度的最大效能,还需要让它能够解放和扩展人的行为。例如,我们用半年多的时间制定了四年发展规划。我们邀请专家为全体行政团队进行培训,还面向老师、学生和家长发放问卷,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学区所辖的所有社区书记到校听取他们的建议。最终,这一规划通过了教代会的审议。实施以来,我们感受到一种有方向、被支持、可驾驭、有抓手、能抵达的力量。银河还进行了考勤制度的改革。我们实施了弹性下班制度,推行无理由假,增设了子女中考假、高考假、高校报到假、子女结婚奖等福利。然而,银河的老师很少提前下班,几乎不太使用无理由假。我认为,这体现了彼此的信任和无需提醒的自觉。银河的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慢动作。学校经过多轮修订,通过试错与改进,渐渐使这些不上墙的制度成为了存于心的共识。从限制、解放到扩展,银河人在完善制度的同时,也在完善着我们自己。
第三是课程的力量。
学校到底该做哪些无用功?大家都知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生长的土壤。优质的课程需要深耕细作,持续优化,这是一个年累月的慢工程。银河从2019年到现在,几乎每年都有一个项目,包括跨学科项目和超学科项目。我们借助对项目化学习的顶层设计和持续的迭代升级,一直在探索学教方式的变革。通过自动化学习,学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23年,我们的科学组被评为浙江省先进教研组,项目化学习的课题成为了浙江省规划课题。2023年,我们还承办了全国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发展论坛。2024年,银河被评为浙江省科学教育实验校。2025年,我们的项目化学习课题成为了中国教育学会的课题。我们正以年为单位的节奏,持续探索学教方式的变革,逐步改进课程研发。我一直认为,在AI时代,更应该允许孩子们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读一些无用的书,同时鼓励老师们研发一些有趣的课程。课程研发不是简单的模块拼凑,而是基于学生真实需求的持续迭代,跨越时光,慢慢铸就一种成长模式。
第四是评价的力量。
读懂现在,是否就是拥抱未来?我们发现,只要抓住了评价这个关键点,它就能倒逼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以评价为杠杆推动课改,这其实是一条一以贯之的路径。早在2007年,我们就推行了电子档案,这是一种自信评价,记录了孩子们在校期间的丰富成长信息。2017年,我们尝试了第三方评价,通过游戏闯关的方式,将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融入考题中,同时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习惯和方法。借助这些大数据,我们从经验走向实证成为可能。2020年,我们尝试将电子档案与智慧评价结合,开始借助学校大脑的新评价系统。老师们用了18年的时间,一路磕磕绊绊,既有发现的惊喜,也有反思中的沉痛。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好地看清了自己,读懂了现在。
文化积淀、制度生长、课程探索与评价迭代,正是教育最深层的力量。在银河,我们始终相信,唯有慢下来,才能让孩子眼中的那束光永不熄灭。这束光不仅会照亮他们的未来,也会照亮教育的本真。谢谢大家。
打开学校,朝向未来
作者|叶青
来源|新教育研究院
朱永新老师在《未来学校》一书中,对未来教育趋势作出了预判——未来学校一定是开放的。银河实验小学很早便提出了“开放的银河”的理念,坚持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和姿态办学。
把校园打开,让学校成为“无围墙”学校
今天的家长,大部分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愿日趋高涨,他们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也有着自己的要求。因此,银河在家校协同领域,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和努力。
如校服往往会因为质量、款式、价格等因素,导致众口难调,有的甚至成了家长投诉的焦点。但在我校,我们充分授权家长,他们组成采购小组,甚至开车到江苏,跑厂家、进车间、比材质,最后,由87位家长投票确定中标厂家。
此前,我校有一个塑胶跑道改建项目。为确保工程质量,让师生家长放心,我们在家长中遴选出“塑胶跑道家长工作小组”,邀请他们参与开标前碰头会、标后交底会、正式施工前的材料检测预备会,原材料的选样、取样、抽样、封样过程,也全部都有家长参与、帮助和指导的身影。
我们发现,当学校遇到热点、难点、堵点时,合理有效的“退”“让”“放”,已经逐渐成为银河学校治理的一种模式;我们发现,家长已经不再是旁观者与监督者,而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与“合伙人”,他们对学校生出了一份特殊的情感。我们发现,学校传统意义上的围墙已不复存在,校园边界也已向家长逐渐打开。
把教师打开,让教师无惯性成长
教师工作的特点是循环往复,时间一长,往往会借助经验和惯性。经验在成为财富的同时,也会成为成长的桎梏。所以,“抛开经验,努力把教师打开,保持一种对教育的初心和好奇”成了近年来银河学校管理的重要命题。
我校教师陈溢华是杭州市教坛新秀,在学校是公认的骨干。在践行新教育卓越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发现陈溢华研发的“新闻课程”很有创意,于是鼓励她将“新闻课程”与语文教材结合,作为一门学科拓展课程来开发,并帮助她解决了许多推进过程中遇到的
难题。3年过去,“新闻课程”产生了巨大效应,陈溢华所带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进步迅速,综合素养更是令人刮目相看。面对孩子们的变化,陈溢华感慨良多:“年过40,最初的激情早已消失殆尽。改变我、重塑我的,就是银河课改,就是新闻课程。”
和陈溢华一样的教师,在我校还有很多。也正是因为我校有一支能努力“将自己打开”的教师队伍,我们才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承办2020年全国新教育示范学校开放日活动。银河集团143名教师中,有66名教师参与了各类展示。
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忠玲感叹:“全国有60%的学校可以和银河比硬件,但是有多少学校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教师队伍?”
把学科打开,让无边界课程助力课程变革
未来学校的一个共同走向,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我校的课程改革真正聚焦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习真正发生。
2019年,银河用整整一年时间来开展一场学习,主题是“停车系统·未来城市”。孩子们组队到小区、酒店、停车场、区政府进行调研。而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教师,则结合学科,渗透有关停车系统的知识。紧接着,学生开始设计停车系统的施工图纸,有手绘版、电脑版,还有乐高建模版。随后,孩子们通过制作模型来呈现未来城市中“停车难”问题的解决方案。
2019年底,银河承办了浙江省PBL项目式学习观摩研讨活动。学校将近一年的成果,凝练成视频、论坛、课堂、展评进行了展示。事实上这场学习的意义已远超活动本身,项目式学习撬动学教方式变革的同时,还打开了各学科的边界。2020年,学校以课题研究的方式继续推进,确定了“三大主题”“四个阶段”的操作思路,根据学校已有课程,设置了基于跨学科的主题和项目。
打开边界,融通未来,在银河,这样的课改思路已日渐清晰。
“无围墙学校”是推进学校治理的一种探索,“无惯性成长”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一种模式,“无边界课程”是撬动学教方式的一种变革。“无围墙学校”“无惯性成长”“无边界课程”,看似“三无”,其实是我校当下及未来的一种朝向。因为,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作者叶青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校长 ,原载《江苏教育报.新教育专刊》)
来源|深度语文研究所、守望新教育,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麦肯锡重磅报告:未来 15 年,最具潜力的高成长赛道
来源:摘自《The next big arenas of competition》报告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发布的报告,未来15年,AI等行业将成为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预计贡献29万亿至48万亿美元的收入,占全球GDP增量的1/3,并重塑技术、资本流动与产业迁移的格局。
AI与AI服务
预计AI和生成式AI行业收入将从2022年的850亿美元,增长至2040年的最高4.6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5%。
其中,分析型AI可优化车辆维护、辅助医疗诊断。而生成式AI则在客户运营、软件工程等领域释放价值。
机器人
该行业2022年收入210亿美元,预计2040年将增长至最高9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3%。增长驱动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与劳动力自动化需求。包括AI和自适应控制推动机器人从单一功能向自主通用化发展,触觉技术提升操作精度;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问题凸显,机器人可有效填补岗位缺口等。
未来空中交通
该行业2040年收入预计最高达3400亿美元。其增长受价格、客户偏好、电池技术等因素驱动,同时面临监管与基础设施的挑战。价格上,eVTOL和送货无人机需更具竞争力;客户将更关注安全性与便捷性。
另外,据界面智库预计到2035年,未来空中交通在整体交通体系中的占比可能达到30%。
半导体
该行业2022年收入为6300亿美元,预计2040年将增长至最高2.4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主要的增长源于计算和数据存储、汽车、无线通信、工业电子四大细分市场。
另据TechInsight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仅为23.3%,但到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30%,并在部分细分领域(如去胶设备、清洗设备)达到50%~90%。
网络安全
该行业2022年收入为1600亿美元,预计2040年将增长至最高1.2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
预计到2040年,网络服务占IT支出比重将提升至14%左右。增长驱动力主要包括:网络攻击数量攀升迫使企业加大防护投入;数字设备与数据激增扩大受攻击面;法规趋严促使企业合规投入增加。
电子商务
到2040年,全球电商渗透率将从20%最高增至38%,市场规模最高可达20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经济体电商增长潜力大,如印度、撒哈拉以南非洲智能手机普及率不断上升。发达市场则靠电商向新类别扩张,像食品、情感类商品等,社交商务成为新驱动力。
电动汽车
该行业2022年收入为4500亿美元,预计2040年将增长至最高3.2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增长受三大核心因素驱动:政策激励与消费者对可持续出行的需求;电池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电池价格或于2040年降至50~75美元/千瓦时;充电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扩建。
电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