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家长和考生在高考考生职业生涯指导与志愿填报咨询会上了解高校招生政策信息。图/新华社
高考成绩决定一个孩子人生起点的高低,但专业选择却影响其终身兴趣与职业事业的深浅。张雪峰等志愿指导师,也因此受到考生及家长们的追捧。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2025年的大学招生录取出现了一些老牌名校意外“遇冷”,部分新兴学校却因热门专业获得青睐的现象。为此,新京报还特意组织了评论文章,以《放弃985读“双非”:张雪峰的胜利?》为题,展开争鸣讨论。
实际上,大学专业报考竟然成为一年一度的“热门生意”,这既是张雪峰们的胜利,也暴露了高校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了信息紊乱和报考焦虑。
既然是“热门生意”,那就必然有一个利益链条;既然有报考咨询服务,那就必然存在相关信息不对称。只有穿透这个利益链条、拨开其中的不对称信息迷雾,我们才能看清楚问题根源之所在。
500万上岸学生都需要一份指引
当前,全国有3167所高等学校。其中,39所985高校,116所211高校,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设置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门类的845个本科专业。
2025年有1335万学生参加高考,其中有37.6%的人,也就是大约500万学生可以上本科院校,选择845个专业中的一个,完成四年的大学生活,开启人生职业和事业之旅。
理论上,这500万上岸的学生,都需要一份专业与其人生融合的指引,以方便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和什么样的专业。这关乎大部分学生的前途和人生的进取方向。
遗憾的是,现实里,不少学生因为一个不合格、不合适、不匹配的专业,大学四年大好时光几乎都被浪费了。
有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不再从事所学专业工作,有超50%学生不满意本专业的学习。这些数据的科学性虽有待考证,但其与我们日常目光所及似乎又较为接近。
这些事关高校、专业的声誉和满意度的数据,林林总总地缠绕着千千万万学生、家长的心,驱动着高校和中学一起纤云弄巧。报考专业咨询成为一门“热门生意”,可谓“天时地利人惶”。是的,考生们报专业时真的是“人心惶惶”。
由此形成的全社会对专业报考的幻觉和错觉,怎能不让张雪峰们有机会赚得盆满钵满呢?将专业报考说得玄乎其玄,又怎能阻止一些指导机构突然蹿起、坐地起价呢?
如果相信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对于许多不了解高校专业实情的家长和学生来说,相比一入高校深似海、一选专业误终生,又觉得这个钱花得值、花得心安。
学校莫把生意经拱手让给张雪峰
近10年来,每到高考季,就总有报考相关的热点新闻出现。
比如今年,江西某中学,因为高分学生们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不报北大,老师一改谆谆教导的温良形象,公开在学生群里开足马力进行情绪勒索。
这种不以同理心视之,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最为珍贵的理想和梦想加油鼓劲,反而死抱清北率这一畸形的高考政绩观,不过是为了维护老师和学校的虚荣与利益。
而今年,令人振奋的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进步,来自三个年轻人的重要贡献。他们分别是毕业于浙江大学的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毕业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的王宁。
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自己所从事专业或事业执着热爱。
这也提醒,一所学校所能做的最正确也是最负有责任的事,不仅仅是培养尖子学生、招揽高分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的热爱、情怀和探索精神提供庇护、提供条件,给予鼓励、给予光亮。
高中学校,与其盯着清北率,不如为自己的莘莘学子提供有建设性的专业报考指导,在将他们扶上马时再送上关键一程。
否则,学校就是将如此珍贵的一段师生情谊和寄予了厚望的人生理想与家国梦想,拱手让给张雪峰们的生意经。
别让考生选专业就像一次开盲盒
《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于道。
高校专业报考成为“热门生意”,表面上看是学生、家长与高中学校、老师的眼界、体认和荣誉之念想有关,但问题的根源来自高校刻意营造的不对称信息。
直白点说,就是许多高校没有好好把专业设置好、培育好,高校专业的相关信息同样语焉不详或讳莫如深。
在此情况下,对考生来说,选专业就像一次开盲盒。但选专业不是买Labubu,考生们可以为热情和兴趣开盲盒,却不能被错误的信息诱导开错人生盲盒。
数据表明,过去十多年,我国高校一共撤销了1428个旧专业,停招了2220个专业。
有学生在网上吐槽,好不容易选上人工智能专业,结果老师还在用2018年之前的课程,而人工智能的知识更新与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不夸张。
陈旧落后的专业让学生们失落,新兴时髦专业的扎实培养方案缺失又让学生们猝不及防。
如此大学四年,学生所学知识远远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社会、落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当于一毕业就失业。关键是,这一情况却早已为社会及用人单位所明晰和洞察。
大学专业设置落后有其现实因素
有问题,就需要有解决办法。
2019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双万计划和101计划。双万计划是要在全国和省级建立一万个一流本科专业;101计划则是通过对课程、教材、教师和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建设,来带动本科教育的系统性变革。
但与每年500万上岸学生对专业的憧憬热望相比,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的系统性变革的力度、广度和有效度,仍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校专业设置与培育的滞后和落后,有其内在原因和逻辑,也有一些现实因素。
一是,高校某一个专业设置一旦完成,就会形成固定的课程和老师。谁来推动这些课程的优化和老师的进步,则涉及高校行政化管理机制的有效性,涉及学生对课程、老师教学质量的正反馈系统的实效性。
对一流高校和一流专业来说,这也许不碍事。但对3000多所高校、6万个专业、两千万本科学生来说,这些理所当然的要求变得窒碍难行。其结果往往是,要么这个专业突然注入了新的活力向着一流奔赴,要么长期平庸停摆,最终被停招和取缔。
然而,社会在隆隆进步,学生们的青春一去不复返。
二是,大量平庸的专业大行其道。什么是平庸的专业呢?专业名称历史悠久或听上去时髦高大上,课程设置却很“水”,甚至一些授课老师也是现学现教,培养方案更莫衷一是。
高校专业设置,最基本的要求是,授课老师可以通过学术论文跟踪掌握本专业最新知识,通过与业界的深入实践互动,给学生以方法和工具的普及,给予创新创造精神的启示。
现代大学的先驱、德国洪堡大学的创始人威廉·冯·洪堡于1806年提出的大学教育理念,主张大学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什么”而非“做什么”。
而今的现实却是,许多高校的许多专业,非但失去了培养学生应该“成为什么”的使命,最后连培养学生“做什么”的能力也不甚了了。相关改革,迫在眉睫。
高校和大学生都该有美好未来
大学是知识型组织,其首要的责任是自我更新迭代,其专业设置与培养的底线是确保知识、工具和方法的与时俱进。
这既是大学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任,是对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也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存在前提。
遗憾的是,当前报考专业,似乎已深陷于热门与冷门、天坑与宝藏之间非此即彼的选择之中,却没有人去追问,大学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为何与时代、与社会脱节,与知识前沿脱节;没有人去追问,那些专业本身存在的条件和意义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到了一所高校,学了四年,或者更多年,结果是既不能“成为什么”,也不能“做什么”,怎能不让学生、家长们揪心呢?
对此,人们却坐而论道,去争议学生和家长是应该追寻理想,还是奉行就业第一原则。纠结于这一话题,不是舍本逐末吗?不经意间,也把高校这个专业的第一责任主体给轻轻放过了。
令人侧目的是,一些高校,甚至包括一些一流名校,非但不加快本专业革新,反而花尽心思隐藏自身专业缺陷,在录取环节“狸猫换太子”,通过设置“超短裙”、大类招生、改专业名字等方式,让学生入彀。
如此这般,张雪峰们的胜利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折射的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关乎3000多所高校、6万多个专业、两千万在读本科大学生、每年新增500万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