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子
随着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考试成绩“分分计较”的情况或将得以改善。
近日,北京大学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实施一系列优化本科学生学业评价的重大改革措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举措是,自2025级本科新生起,学生学业评价将全面取消绩点(GPA)排名,成绩单将作为学业情况的完整体现。
在不少大学,绩点被视为“硬杠杠”,与奖学金分配、推免保研、出国深造等直接挂钩。于是,在“成绩为王”的激烈竞争中,“刷绩点”成了一些学生的常态:有人为抬高小数点后两位分数重修课程,有人专攻“给分高、难度低”的“水课”,有人考前研究出题套路、开启刷题模式……“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下,不少学生被捆绑在考试分数上,不仅影响创新思维的养成,也造成了大学资源的浪费。从这个层面看,北大主动取消本科绩点排名,正是积极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培养更多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值得充分肯定。
拉长时间来看,“卷绩点”是应试教育在大学的延续。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惯性思维下,“卷绩点”变得顺理成章,而且也确实能带来实打实的利益。然而,高等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学习的机器”,高水平大学尤其如此。说到底,大学生“刷成绩”背后,是评价“指挥棒”在发挥作用。只要“唯分数论”依然大行其道,那学生一边追逐绩点、一边怨声载道的矛盾场面就会持续上演。
北大适时取消绩点,无论是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望发挥积极作用。当时作为北大试点院系的负责人表示,学生们普遍反馈在“卷”记忆性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不再被捆绑在成绩上,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在科研工作或兴趣爱好上,“去绩点化”改革的成效有了群体性显现。近年来,除北大之外,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也陆续加入“群聊”,或取消绩点排名,或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其改革目的不难想见。
同时也要看到,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北大取消绩点的叫好声中,也夹杂着不小的争议。比如,新引入的等级制评定方式就能改变“卷”的本质吗?再比如,如何做好与“粗线条”等级评定方式相配套的改革?毕竟,奖学金、保研等竞争性资源关乎每一个学生的切实利益。解答好以上疑问或许不容易,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无论是采取绩点制还是等级制,本身都只是形式,其核心在于呼唤教育初心的回归。如此,相关改革的推进,才能真正使高校成为“高精尖缺”人才的供给“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