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问心理教育是正规的,服务涵盖青少年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亲子问题、成长问题,能在父母认知,孩子成长,心理疏导,家庭陪护四个环节进行专属陪护。
设立合理的家规,关键是让孩子觉得 “规则是保护,不是束缚”。如果家规只是家长单方面的 “命令”,孩子只会被动应付甚至反抗。以下是结合孩子心理特点设计家规的方法,能让规则从 “要我遵守” 变成 “我想遵守”:
一、家规从 “一起商量” 开始:让孩子有 “参与感”
孩子抵触家规,往往因为觉得 “规则是爸妈定的,专门管我的”。不如把制定家规变成 “家庭会议”,让他觉得 “这是我们共同的约定”。
不说 “你必须 9 点睡觉”,而是问 “你想 9 点睡觉,还是 9 点 10 分睡觉?(给两个合理选项) 选好后我们就拉钩,说到做到哦。” 他会觉得 “这是我选的,我要遵守”。
可以一起画一张 “家规小海报”,用图画表示规则(比如闹钟 = 按时睡觉,小手 = 饭前洗手),贴在客厅墙上,增加仪式感。
比如讨论 “屏幕使用规则”,先让孩子说 “你觉得每天可以看多久动画片?” 哪怕他说 “2 小时”,也别急着否定,而是一起商量:“我们试试每天看 40 分钟,看完后可以去楼下玩滑板,这样眼睛不累,还能玩得开心,好不好?”
最终的家规写成 “家庭约定”,每个人签字画押(孩子可以画个小爱心代替),让他觉得 “我也是规则的制定者,不是只被管的人”。
二、家规要 “少而精”:抓住核心,不贪多
很多家庭的家规像 “百科全书”(比如 “不许挑食”“不许顶嘴”“不许玩完玩具不放回”……),孩子记不住,自然难遵守。好的家规要 “聚焦 3-5 个最关键的事”,比如:
“过马路要牵大人的手”“不能给陌生人开门”—— 这类规则关乎安全,没有商量余地,但要简单说清 “为什么”(比如 “因为马路有车,牵着手才安全”)。
“自己的玩具玩完要放回原位”“吃饭时不玩电子产品”—— 这类规则最好家长也一起遵守(比如 “吃饭时爸爸妈妈也不看手机”),孩子才会服气。
“别人说话时不插嘴”“借东西要说‘请’,还时说‘谢谢’”—— 这类规则可以结合具体场景教(比如孩子打断谈话时,不说 “不许插嘴”,而是说 “等妈妈说完这句话,就轮到你说,好吗?”)。
案例:我家的家规只有 3 条,贴在冰箱上:
孩子记得住,也知道 “这 3 件事是每天要做到的”。
三、规则要 “有弹性”:分 “必须做” 和 “可以商量”
完全刚性的规则会让孩子压抑,比如 “每天必须练 30 分钟钢琴”,如果某天孩子发烧了,还强迫他遵守,只会让他厌恶规则。可以把家规分成两类:
关键:弹性不是 “放任”,而是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让孩子知道 “规则不是死的,但约定要算数”。
四、用 “正向激励” 代替 “惩罚”:让遵守规则有 “甜头”
孩子遵守规则的动力,来自 “做好之后的成就感”,而不是 “怕被批评”。可以设计简单的 “奖励机制”,但奖励不用物质,用 “孩子在乎的事” 更有效。
准备一个积分本,孩子遵守一条规则就画一颗星,攒够 5 颗星可以换 “一次特权”(比如 “周末可以选一次去哪里玩”“今晚可以多讲一个故事”)。
重点是让他觉得 “遵守规则能得到我想要的”,而不是 “不遵守会被骂”。
孩子主动把玩具放回箱子时,不说 “今天总算没乱扔”,而是说 “你看,玩具都回到自己的家了,明天想玩哪个一下子就能找到,是不是很方便?你真棒!” 让他感受到 “遵守规则的好处”。
五、家长 “带头遵守” 比 “说破嘴” 管用
孩子最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如果家长自己 “在家抽烟” 却规定 “孩子不能玩火”,孩子只会觉得 “规则只针对我”。
比如家规有 “吃饭不看手机”,家长就放下手机,和孩子聊 “今天的菜好不好吃”;规定 “晚上 10 点后不大声说话”,家长自己就不熬夜看电视、不争吵。
比如妈妈答应 “陪孩子读绘本” 却忘了,要说 “对不起,妈妈今天失信了,明天一定补上,还要多给你讲一个故事作为补偿”。 孩子会从家长的态度里学到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做错了要负责”。
最后:家规的本质是 “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好的家规不会让孩子觉得 “被限制”,而是帮他明白 “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为什么”。随着孩子长大,家规可以慢慢调整(比如从 “家长提醒” 到 “孩子自主遵守”),但核心始终是:
规则是为了让家庭更和睦,让每个人都舒服 —— 当孩子感受到这一点,就会从 “被动遵守” 变成 “主动维护”。
就像我家孩子现在会提醒爸爸:“爸爸,你看手机超过时间啦,我们约定好的哦。” 这时候才发现,家规早已不是 “束缚”,而是孩子内心的 “小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