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总是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当我们主动投身输出与创造,思维会保持敏锐,远离被动输入带来的认知僵化;更重要的是,在亲手塑造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能重掌生活的主动权,寻回被日常琐碎淹没的生命意义。
宁女士为陪孩子写作业、辅导补课,学了不少知识,每天沉浸在单词、公式、乐理中,看似收获满满,却感到疲惫又烦躁。有次她如常送孩子去英语班,等待中百无聊赖地闲逛,偶然走进一家针织品店,顿时被各式各样的针织成品所吸引,店老板见她感兴趣,便热情地教她织一朵简单的毛线花。宁女士起初只为打发时间,但随着一朵小巧精致的毛线花在手中逐渐成型时,往常等待时常有的烦躁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心喜悦。从此,宁女士开始尝试制香、陶艺、缠花,这些活动成了她忙碌生活中的“避风港”,让她在照顾孩子的间隙有了独处时光,沉浸在创作中内心也变得平静。她还将亲手制作的成品送给亲友,收获诸多称赞。随着心态转变,宁女士感到自己不再是只围着孩子转、被生活推着走的人,开始变得更加耐心,焦虑和烦躁逐渐减少,家中也有了更多的欢声笑语。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有各种输入型爱好:刷短视频,追剧,泛泛阅读......这些活动往往只提供即时的快感,却缺少深度的参与,如同吃蛋糕,虽解一时之馋,却营养不足。阅读也常被视为一种积极的爱好,但让人难以坚持,甚至因不够自律而责怪自己,更添烦恼。其实单纯的阅读只是信息接收的过程,缺少主动加工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且高质量的阅读需要持续的专注和思考,而人的专注力有限,这就导致似乎吸收了很多,却感觉什么都没真正掌握。
输出型爱好却完全不同。它是将内心想法、感受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过程:写作、绘画、摄影、手工等。与被动输入相比,它带来的满足感更深,不仅能在创作中释放负面情绪,还能在专注中觉察内心、促进自我成长。独处时,它是与自己对话的桥梁,帮我们抵御孤独,不再过度依赖外界社交。不必觉得“创造”门槛太高,从“微输出”起步就好:每天写一段真实感受,拍一张自认为美的照片,烤一份简单的点心……重点不在多,而在持续。试着把成果分享出去:向朋友分享自己的爱好,在社交平台发小段视频,哪怕只有几句称赞,也是继续的动力。但最重要的是享受过程,感受写作时思绪流淌的畅快,欣赏快门定格的光影,沉醉于面包烤制时芬芳的气味,或是一朵绒线花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份愉悦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
只输入不输出的人生,如同肥沃的土地从未播种。试着培养一项输出型爱好,让创作成为情绪的出口,让表达成为成长的阶梯,让生命力在每一次亲手创造中,绽放出最鲜活的光彩。
甘肃省妇联妇女维权公益热线12338(含法律咨询和心理支持),甘肃省应用心理协会提供专业心理服务。
上一篇:美国读研留学中介行业十强榜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