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今年教育圈的瓜,比夏天的西瓜还炸裂。前几天刷到广西的征集志愿政策,我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了 —— 本科线?不存在的!只要你想报,都能上本科。这哪是补录啊,简直是菜市场清仓,给钱就卖。
你以为这是孤例?太天真了。云南都搞到第六次征集志愿了,听着都离谱,本科线下 40 分都能收;广东更狠,线下 36 分就能读本科。这波操作看得我这老教育人直皱眉,说白了,民办学校是真扛不住了。
为啥会走到这一步?咱们掰开揉碎了说。就拿湛江科技学院来说,计划招 8000 多人,最后只来 1000 多个,缺口能装下一个中学了。教室空着、宿舍空着,可房租水电、老师工资一分不能少,每天睁眼就是花钱。再招不到学生,只能卷铺盖走人。
但话说回来,家长们也不是傻子了。以前总有人觉得 “砸钱买文凭” 值当,现在算过账来的都醒了。我邻居家孩子,去年民办本科毕业,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花了小 30 万,现在在超市当收银员,月薪 3800。你说这账谁算谁不心疼?
这两年我跑了不少民办学校,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越是招不到学生的学校,越喜欢盖大楼、搞喷泉广场。去年去某学院考察,进门先是罗马柱喷泉,教学楼贴的都是大理石,可实验室里的设备还是十年前的旧货。家长又不瞎,这种 “面子工程” 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有人说这是因为出生率下降,生源少了。这话没错,但不全对。你看那些教学质量过硬的民办学校,照样要挑学生。去年杭州有个民办学院,因为就业率常年保持在 95% 以上,分数线比有些公办本科还高。说到底,不是学生少了,是大家不愿意为 “高价低质” 买单了。
现在很多民办学校陷入了恶性循环:招不到学生就降分,降分招来的学生质量下降,教学难度跟着降低,毕业更难找工作,下一届更招不到人。
我觉得问题的根子,还是在 “钱” 和 “质” 这两个字上。
先说钱的事。现在民办本科一年学费普遍在 2-3 万,个别专业能到 5 万,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四年下来没有 20 万打不住。可这些钱真的花在教学上了吗?
再说说质量。某省去年查处的民办学校里,有三分之一的专业课老师是刚毕业的硕士生,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拿到;所谓的 “校企合作”,其实就是把学生拉到电子厂流水线当临时工;更离谱的是,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逼学生签假合同,不签就不给毕业证。这种教育,你敢让孩子去吗?
其实家长的需求特别简单:花的钱得值,孩子毕业能有口饭吃。现在的情况是,学费比公办贵 5 倍,教学质量可能还不如好的专科。就像买手机,花苹果的钱买个山寨机,谁愿意啊?
有人说民办学校倒闭了,教育资源会更紧张。这话我不认同。这几年倒闭的民办学校,大多是那些靠卖文凭生存的 “皮包学校”。去年河南一下子关了 20 多所民办中专,家长们反而拍手称快,因为这些学校早就沦为 “收智商税” 的工具了。
我倒觉得这波洗牌是好事。逼着那些还想好好办学的民办学校,把心思从 “怎么圈钱” 转到 “怎么教好人” 上。比如温州有个民办学院,去年主动降了 30% 的学费,把省下来的钱全投进了实验室,今年的就业率反而涨了 15%。这才是正经办学的样子。
说到底,教育不是生意,不能只算经济账。家长愿意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图的是孩子有个好前程,不是买张能唬人的文凭。那些还在玩 “降分游戏” 的民办学校,与其费尽心机搞招生套路,不如想想怎么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最后说句实在话:分数线可以降,但教育的底线不能降。要是连 1 分都能上本科,那寒窗苦读十二年的孩子图啥?这种 “文凭通胀” 最后坑的是所有人 —— 企业招不到真人才,学生找不到好工作,整个社会的教育信任都会崩塌。
民办学校的冬天确实来了,但寒冬里也能长出好苗子。是死是活,就看这些学校能不能守住教育的良心了。
-----------------------
江苏家长看过来@冯哥说升学 帮你搞定升学规划:更多升学信息,欢迎留言交流!
江苏升学规划、志愿填报、专业综评、中高考志愿全程指导不踩坑!
下一篇:西湖大学,拟获推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