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一生中会扮演两个重要角色——孩子、父母。这两个角色,都在受到自己和旁人的评价:什么是好孩子、好家长?什么是好的教育方法?好与坏,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我们不妨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加以探讨。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潜能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无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还是融合了马克思理论、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东西方宗教的弗洛姆,都认为人具有巨大的潜能。人本主义还强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认为再加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三者相结合,才可能达到和谐的人生、和谐的社会。
首先,某些传销组织给人洗脑时总强调人的潜能,潜能似乎被当成了忽悠人的手段。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人真有潜能呢?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大多是20多岁,粟裕那年才刚满20,下面的官兵年龄更小,放在今天还得时刻令家长担心生存,他们却改写了历史,说明人的潜能确实存在。当然,今天我们期望发挥潜能的条件是更开放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战争。
其次,好孩子不是和别的孩子比成绩、比聪明比出来的“好”,而是发挥了个人独一无二潜能的“好”。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包括空间定向智能、逻辑推理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共八项,并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有的孩子爱好音乐,有的孩子擅长体育,还有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相互之间无法比较,也不应该简单相比。以“龟兔赛跑”为例,如果乌龟妈妈以“跑步”为唯一标准,乌龟肯定不是好孩子,拼命训练小乌龟跑步的结果只可能有两个:一是使小乌龟的身心受挫,因为它天生就不是跑步的料儿,这好比把刘欢交给刘翔的教练去培养;二是令小乌龟道德败坏,因为长期达不到要求,小乌龟就会想一些打折兔子腿或在比赛中作弊等不正当方法试图赢取比赛。
可见,在一些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坏”并非完全天生,有时是人格受到扭曲的结果。如何既不扭曲兔子,又不打击乌龟,最好的方法是“因材施教”。但因材施教是以社会发展为基础的。比如当今著名的天文学家霍金,如果放在需要体力和狩猎能力的原始社会,一定会被视为劣等人。再比如“男女平等”思想的发展和实现,除了女性解放运动所起的作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女性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也是根本动因之一。目前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不同才能的人都能得到施展,这为尊重孩子的个性提供了前提。此时,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再者,“人人平等”体现在孩子的教育上,就是父母从“强势”角色撤出,亲子之间从控制者与被控制者转变成平等关系。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少用指责性、结论性的语言,比如“你怎么这么笨啊!”“这孩子真没出息!”,多与孩子分享他们的感受。拿“网络成瘾”现象来说,如果家长不是一上来就斥责孩子,而是平心静气地询问孩子的感受,可能会发现,“网络成瘾”与成为三好学生的心理动机相似,都是希望获得承认与肯定,获得某种胜于他人的成就感。有一对父子,父亲是做警察的,上中学的儿子很反叛。
有一次他故意染了一头黄发,这激怒了父亲,不问原因就责令他马上染回来,儿子更加抵触,父子关系陷入僵局。这位父亲问我怎么办,我建议他和儿子平等沟通,一起探讨解决办法,约定规矩。这位父亲接受了我的建议,回家对儿子和气地说儿子染头发,惹来他的同事纷纷议论,令他很尴尬,儿子听了老爸的难处,态度也软化了,说自己也只是染着玩玩,想引起他注意。两人和解后,相互答应对方如果再有问题出现,双方应该做什么承诺,如果违反承诺,有什么惩罚。
最后,不脱离现实地说,如今的社会确实存在巨大的竞争压力,如果孩子有了天真的童年,可能会在青年、中年时竞争力不足,老年时缺乏保障。故家长所能做的,是帮孩子分析现状,并为孩子在发挥潜能与适应社会之间营造一定的张力,而不是一味打压孩子的个性、压抑潜能的发挥或者完全放任自流。
下一篇:当收割机打乱了活动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