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钱江晚报》8月1日报道,
今年高考,重庆快递员文丽娟的儿子万鑫宇考出了677分的高分,毅然报考了浙江民办院校西湖大学,只因一通来自校长施一公院士的电话。
按照文丽娟的回忆,当时自己气得让他复读,甚至说出了“断绝关系”的话。因为,在文丽娟的认知中,老牌名校肯定是更好更稳妥的选择,目标是中科大保底冲北大。
后来,一位老朋友的话点醒了她:“西湖大学人均国际顶刊论文产出全国名列前茅,鑫宇比你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你的认知赶不上你儿子啦。”
鑫宇则告诉妈妈,西湖大学的氛围很吸引他,他想以后在那里搞科研,研究半导体。
很显然,这样的想法,对文丽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也是她的文化认知理解不透的。自然,只能按照儿子的设想去做了。
事实上,在今年的高考中,类似鑫宇这样的案例并不少,很多在往年必须进清北的考生,今年都选择了其他学校,包括西湖大学、福耀大学等民办大学。原因就在于,他们更把注意力放在今后的工作上,放在能否有所成就上。
实事求是地讲,清北依然是绝大多数考生心中的第一目标,也是众望所归。但是,已经不再是唯一目标,不再是“我的心里只有你”,一些真正有思想、有理想、有实力的考生,开始重新思考高考志愿的填报,清北会作为一种重要选择,但不再是唯一选择。尤其是分数完全符合上清北的考生,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给予自己更多选择。
殊不知,考清北,不只是考生的梦想,也是家长的梦想,同时还是学校和老师的梦想。家长的梦想,除了希望孩子更有出息外,也需要给自己长脸,让自己在众人面前“老有面子”。学校和老师,则把清北当作自己教学质量的体现。至于上清北与上其他学校哪个更适合考生,学校和老师都是不管的,他们只管用清北来给自己加分。
如此一来,今年填报高考志愿不把清北放在首位的考生,就成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另类,也成了其他家长眼里的另类。
恰恰是这些另类,让高考体制面临着一次真正的改革,让包括清北在内的一流大学,也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吸引力、影响力了。
我的观点是,如果清北想要考生继续把自己当作最重要选择,也需要对培养目标和方向做新的调整了。过去那种过度强调“综合性”的办学方针,是否还适合中国的大学,也到了需要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实际上,清北能够为广大考生所青睐,除了百年名校的文化积淀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名专业、名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就是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高端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如果没有这些做支撑,名气再大、地位再高,也很难得到认可。
这就提醒包括清北在内的中国大学,应当把思路从“综合”向“专业”转变了,不要再强调学校的综合性,而要强调学校的专业性,集中时间、精力、财力和师资力量打造几个真正有实力的专业和学科,让学校能够吸引更多有志于专业和学科的考生。就像前面讲到的鑫宇一样,愿意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贡献,那就必须给他们提供这样的舞台。如果一所学校,什么都搞,什么都不专,也没有国际影响力,更没有培养出国际顶尖人才,又如何能够吸引到高分学生报考呢?
对清北来说,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就是让老牌的高水平专业更专业、更精彩、更具有影响力,同时,培育几个新的专业、建立几个新的学科,并将其培育成国际知名专业与学科,多出一些国际顶尖人才。
也许,这也是中国大学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中国的大学,不应当再追求大而全,而要专而精,要能够成为专业人才的摇篮,而不是万金油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