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求助:我家儿子今年初二,每天从起床开始就像行走的“火药桶”:掀被子就摔枕头、催作业就锁房门、提学习就喊“烦死了”。星期天六点半叫他起床,非要赖到七点,我忍不住掀了被子,他居然吼我:“再掀被子我就离家出走!”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答疑:您描述的每个场景都像在照镜子,有多少初二家庭正在经历这样的早晨。那个裹紧被子的儿子,那个等你端饭入口的女儿,那个说话就顶嘴、成绩直线坠的孩子,可能不是在偷懒耍赖,而是正在经历着“初二现象”,指初二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变化、学业压力增大等因素,容易出现情绪波动、逆反行为、学业成绩下滑等现象。
大脑刹车失灵。初二学生处于生理发育高峰期,荷尔蒙分泌变化导致情绪波动明显;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不完善,自控力较弱易冲动。身体成熟与心理幼稚产生矛盾,明明知道不该发火,可就是控制不住。
学业压力陡增。初中课程难度陡增,物理力学、数学函数、英语长难句齐齐压来,导致适应困难,很多孩子像突然坠入迷雾:“以前能考90分,现在及格都难!” 这种落差直接击垮自信。
社交暗流汹涌。社交方面,小团体形成期容易受不良行为模仿,一旦被同学拉黑微信群,可能引发“全世界孤立我”的灾难联想,甚至独自躲在被窝哭到半夜,第二天甚至不想上学,其实孩子是怕走进教室时,听见别人的嘲笑。调查显示,70%拒学少年在班里有着强烈的孤立感。
部分家长仍采用小学阶段的说教方式,忽视孩子独立需求,很容易导致亲子之间整天剑拔弩张。又该如何破局呢?
做情绪避风港,而非灭火员
当孩子像头暴怒的小狮子,别急着讲道理或批评。这一刻,他需要的不是“你应该怎样”,而是“我懂你很难受”。如孩子因为一道数学题卡壳,气得把笔摔出老远,你不能像往常一样说“发什么脾气!”,而是走过去,声音放软:“这道题把你卡住了,是不是特别挫败?” 这句话像把钥匙,能帮孩子意识到当下的情绪风暴,那股气焰莫名消下去一半,嘟囔着:“烦死了,就是不会!” 父母可以接着问:“嗯,这感觉是不好受。是想我安静地陪会儿,还是你自己再试试?” 孩子选择了后者,情绪的风暴眼渐渐平静了。有时候,仅仅是“被看见”“被理解”,就能让那团乱麻般的情绪找到出口。
学业突围,从推着爬坡到并肩探路
看着成绩单下滑,父母比孩子还急。但“你要努力!”“多用功!”这些话,此刻苍白得像张纸。不如坐下来,和他一起看看那座学业大山哪里最难爬。是数学的函数像一团乱麻一样?还是物理的力总也分析不清?把大目标拆成小土坡:“咱们今晚不贪多,就搞懂这一个浮力公式,行不?”“今天试着独立解出这三道同类函数题,就是胜利!” 当孩子啃下一道难题,立刻送上真诚的肯定:“看,这道题思路很清晰!这方法用对了!”这份小胜的积累比任何空泛的鼓励更能重建孩子摇摇欲坠的自信。孩子偶尔考砸了,不要问分数,也不提排名,可以说:“闺女,我看你考前把错题本都翻了一遍,这习惯特别好!这次考试,你觉得错题本上哪道题帮到你了?哪块儿下次还能调整下策略?” 孩子想了想,自己说出了“计算粗心”和“实验题没理解透”的问题。关注点从“考砸了”转向了“下次怎么更好”,希望的火苗就悄悄燃起来了。
社交暗礁旁,当好孩子的灯塔
当孩子红着眼圈跟你说,“我的同桌今天不理我了,群里好像都在说我坏话。”那一刻,你心里的火可能“腾”地就上来了,恨不得立刻去找对方家长理论。慢着!此刻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你的评判(“那孩子不是好东西!”)或指责(“肯定是你惹人家了!”),更不是立刻的解决方案(“你应该找老师说!”)。先闭上嘴,打开耳朵,坐在他身边,轻轻应着:“嗯……是这样啊……然后呢?”先让孩子的委屈、愤怒、不安,像溪流一样流淌出来。等孩子情绪的风浪稍平,试着说出他的感受:“好朋友这样对你,在群里议论你,一定让你觉得特别受伤、特别孤单吧?”孩子也许会哭得更凶,却会慢慢平静下来。过两天,等孩子情绪好些了,可以问:“你现在最希望这事怎么解决呢?需要妈妈帮你做点什么吗?” 最终孩子决定自己写个小纸条表达困惑和难过。信任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比替他冲锋陷阵更重要。
亲子关系破冰,从上下级到同路人
命令、控制、没完没了地说教,是亲子关系的毒药。孩子那颗渴望独立的心,正怦怦直跳。试试把“你怎么又……”换成“我看到……我有点担心……”。如看到乱糟糟的房间,别吼“猪窝一样!快收拾!”,试着说:“儿子,我看到地上堆了好多书和衣服(说事实),我走路怕绊着(说感受),也担心你急着找东西找不到(说担忧)。你看咱俩啥时候一起理理?(请求合作)”语气平和了,抵触往往就少了。
在无关原则的小事上,多给孩子选择权:“周末想周六上午去看爷爷,还是周日下午去?” “手机时间到了,是想现在放下,还是再玩五分钟准时放?”这份小小的“掌控感”,能极大缓解他青春期的“被束缚感”。
定期开个轻松的家庭“茶话会”也挺好。周末晚上,泡杯茶,一家人围坐。先说说这周彼此值得感谢的小事,比如“谢谢妈妈做的红烧肉真香”“谢谢儿子主动倒了垃圾”,再聊聊遇到的“小麻烦”,比如早上总匆忙、手机管理有点难,一起头脑风暴想想办法。关键是平等,父母也真诚地说说自己的困扰和可能的不足。当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决策的“参与者”而非“被执行者”,很多尖锐的矛盾会在无形中软化。
说到底,陪伴孩子穿越初二这片“成长雷区”,核心在于父母视角的转变:不再把孩子作为一个需要被“修理”的问题少年,而是一个在剧烈成长阵痛中需要理解和支持的伙伴。当我们俯下身,用平视的目光去看待这场青春的蜕变,你会发现,那个浑身是刺的“小刺猬”心里,依然藏着那个渴望被爱、被认可的孩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