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要求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据笔者观察,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答好这道科学教育“加法”题,不同主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解题思路。
第一条思路: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助力科学教育。
在北京怀柔区,当地通过政策支持、资源协调和经费保障,全力推动科学家走进中小学课堂。怀柔区邀请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科学家,担任全区34所中小学的科技副校长,共同为科学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出谋划策。他们还通过建立可动态调整的科技专家库、设立专项经费等抓手,将人力、设施、课程资源等源源不断地引入中小学校园。
上海黄浦区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构建,打造区域创新教育生态。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以扩大创新实验室覆盖面,选拔优秀学生参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课题项目是其中的亮点。
第二条思路:高校延伸科教资源,构建普惠体系。
中国科学院大学安排大学教授和研究生走进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指导科学课程,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他们还与北京一〇一中学共同成立基础教育研究院,实现设施共享、课题共研、特色共创。
浙大杭州科创中心通过举办“科创大讲堂”、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组织“科创Open Day”、培养“科普宣传大使”等方式,积极推动青少年科教普惠体系的构建;通过成立以青年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主要研究者)为主体、实验室工程师为补充的科普宣传队伍,输出适合青少年的科普作品。
第三条思路:中小学对接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人才。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与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在课程开发和实验室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他们围绕“立志、成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一套多元课程体系,将基础教育和科技教育融为一体。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积极探索十二年一贯制科创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七个校区共同开展多种科创主题领衔下的共享课程项目。
综上可见,随着科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得到全方位的支持,我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正在多个层面取得成效。相信那道关于科学教育的“加法”题,将被答得越来越精彩。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世界科学》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