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SHI
概要:嵌入式融合课程,就是把特色课程嵌入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框架所预留的空间,形成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完整课程体系,其本质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打通学科壁垒,形成“嵌入式融合”跨学科课程。嵌入式课程,不只是特色课程嵌入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中,而是实行多方面的嵌入和融合,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嵌入融合,即生活元素的嵌入、不同资源的嵌入;二是课程方式、方法的嵌入融合,即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嵌入,不同学科的方式、方法的嵌入;三是学习过程中,多元评价方式的嵌入融合,即让教学评价逐步成为伴随着教学的过程。
嵌入式融合课程研发坚持儿童立场、本土立场,面向未来发展,突出核心素养落地,与我们学生、教师、家人的生命、生活紧密相连的,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通过一天天教育生活体验的过程,让我们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
关键词:嵌入式课程;融合;跨学科课程;课程建设;初中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实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
课程整合自近现代以来,一直展开着,从未中断,并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整合模式。
第一种为学科本位模式。该模式发源于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在他看来,要使一门学科的教学经常地联系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样,教地理时就非常容易显示出它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同样,教历史时联系文学就会使历史教学更加丰富起来。用熟悉的东西去认知新的东西,如此,课程整合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习更有意义,而且使学习更富有兴趣,一些国家先后出现的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就是这种课程整合模式的发展。
第二种为儿童本位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整个世界掀起了儿童经验主义的教育思潮。主张学习即生活,教育即儿童,要求把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作为课程整合的核心。
第三种为社会本位的课程整合模式。该模式反对学科分立所造成的碎片化的学习,主张将学科内容整合起来,成为学习的核心。如费德烈和发魁尔归纳出了九项生活领域:维护生命健康、家庭生活及其改善、维持与改进物质条件、合作从事社会和公民行动、获取谋生之道、接受教育、表达宗教行动、美的享受与表达、从事休闲活动;有的以社会问题为核心进行组织,一般涉及如下一些内容:职业问题、公民问题、家庭成员问题、健康问题、休闲时间利用问题、怎样过更好的生活、改进写作问题等。
2.我国课程整合的研究
20世纪中后期至今,课程整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个时期出现了多种课程整合的思想和实践,如整体课程、人本主义课程、以科学教育为本的STS课程以及以经验为本位的综合课程等。而我国正在推进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整合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出现。例如山东省潍坊市针对小学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交叉重复率较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实,把部分国家课程如《科学》《品德与社会》等与地方课程进行了整合,开发了主题课程,并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为载体,进行了大范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研究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4.嵌入式课程的研究
所谓嵌入式课程,其本质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把特色课程嵌入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框架所预留的空间,形成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完整课程体系。嵌入式课程,不只是特色课程嵌入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中,而是实行多方面的嵌入,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嵌入,即生活元素的嵌入、不同资源的嵌入;二是课程方式、方法的嵌入,即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嵌入,不同学科的方式、方法的嵌入;三是学习过程中,多元评价方式的嵌入,即让教学过程逐步成为伴随着评价的过程。
5.STEM是课程整合的新样态
STEM中的四个领域: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STEM课程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这四个方面均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6.跨学科课程
基于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整体设计课程体系,通过拓展、整合、融合和应用等途径,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学科内或跨学科整合与落实,并将综合化的课程要素转化为学生学习经验,以发展学生对世界的整体性认知。以“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跨学科综合课程”为主要线索推进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一是通过推进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标准校本化解读、基于教材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问题导向的课堂深度学习等教学改革与实践,强化学科基础课程的根本地位和课堂主阵地作用;二是通过开展全科课程实践、学科专题课程群建设、学科实践探究活动等推动学科拓展课程建设,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推进主题性课程、“学科+”课程、项目式学习等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落实,遵循文献研究、本土本校课程调查研究、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资料分析与典型案例研究、改进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等过程,坚持课程设计与课程实践、课程实践与教学研究、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相结合,在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教师与教研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历经近20年和一区四校实践,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初中跨学科课程实践经验,为初中跨学科课程打造了一个样本。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本成果的研究与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中,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顺应课程发展趋势,探索课程的综合化,建设以“国家课程校本化”为中心的校本课程研究
教育部2001年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课题实验的三四校均在2001年开始建立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学校的校本课程。
(图2-3:由成果主持人马锋开发的学校第一门校本课程)
(二)遵循国家课程方案,探索学科育人模式,开展以“学校课程嵌入国家课程”为研究
自2008年开始,实验校探索学校课程嵌入国家课程的实施途径研究——活动化,让学校课程和学校活动有机融合。实施学校课程嵌入国家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自主性,让校本课程与个性发展双翼齐飞。通过学校课程嵌入国家课程的内容研究——加深、拓宽、学活,通过学校课程嵌入国家课程的方法研究——给课程做加法和减法。在基础主干课程的教学中,强化“基础性+拓展性”、“基础性+研究性”;开发了必修课、选修课、研究课、活动课等课程。促进课程耦合,形成了与学科结合、与德育结合、与本地文化结合等“嵌入式课程”。
(三)凸显课程育人价值,探索课程嵌入融合,建设以“跨学科课程”为特征的初中融合课程
基于国家对立德树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审视与反思课程的性质和育人价值,丰富课程的内涵,深化课程的发展,建构以基于核心素养“跨学科课程”为特征的初中融合课程,提升学生整体认知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组织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学科课程中的表现,凝练课程核心素养;探索基于科学大概念的结构化课程内容和融“基础+拓展”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变革教学方式,开展基于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探索基于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1.顺应课程发展趋势,探索课程的综合化,建设以“国家课程校本化”为中心的校本课程研究
文化立校,课程育人,课程的丰富决定着生命的丰富,课程的卓越决定着学校的卓越。课程研发都坚持儿童立场、本土立场,面向未来发展,突出核心素养落地,与我们学生、教师、家人的生命、生活紧密相连的,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通过一天天教育生活体验的过程,让我们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生命课程尊重、爱护、激发每一个生命,生命在场,实现知识与生命的深刻共鸣,培养的就是“阳光”的人。
2.遵循国家课程方案,探索学科育人模式,开展以“学校课程嵌入国家课程”为研究
(1)学校课程嵌入国家课程的实施途径研究——活动化,让学校课程和学校活动有机融合。
学校努力构建“开放多元、以生为本、回归生活、科学严密”的学校课程,大力实施“四类特长课程”和“四大社团活动课程”。
①学校开设了大量活动选修课程,如竞赛类、辅差类、兴趣类、综合类学科选修课程及读书节、科技节、英语节、艺术节等活动选修课。
②以学生特长培养、拓展与补差或特长升学为目标,开设数学、物理、英语拓展与补差,还开发了化学、生物、体育、科技等学科特长课程,以及各种艺术培训特长课程,如声乐、钢琴、素描、工艺、舞蹈。
③研究型课程(STEM课程和PBL项目式课程)
学校立足于日照本土文化资源,遴选出“日照人物”、“日照方言”、“太阳文化”、“ 日照美食”、“日照海洋”等100余项专题供学生开展项目式研究性学习,并定期举办研究性成果展评活动。
(2)学校课程嵌入国家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自主性,让校本课程与个性发展双翼齐飞。
①整体设置分层课程
学生选修课程实行“2+1+1”方案。“2”代表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优秀学生选修的第一个1是指“延伸课”,中等生选修的是“兴趣特长课”,后进生选修的是“补偿课”。第二个1代表“特长课”,即完成学校让每一个孩子至少具备一项艺体特长的教学目标。
②实施后进生补偿教学课程
运行“班级统管+小组学习(学生学习共同体)+基础强化(学科包干、教材过关、训练过关)+关注行为(自信、习惯、方法)+管理过手(读、写、记)”的综合提升模式,实行“分层作业、分层批改”。实施导师辅导责任制,对待优生进行发展设计和学习诊断,落实课程学习“五清”过关制,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段段清、期期清,并进行全程激励和责任追究,帮助后进生赶上学习进度、达到基本标准。
3.凸显课程育人价值,探索课程嵌入融合,建设以“跨学科课程”为特征的初中融合课程
基于国家对立德树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审视与反思课程的性质和育人价值,丰富课程的内涵,深化课程的发展,建构以基于核心素养“跨学科课程”为特征的初中融合课程,提升学生整体认知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组织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学科课程中的表现,凝练课程核心素养;探索基于科学大概念的结构化课程内容和融“基础+拓展”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变革教学方式,开展基于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探索基于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
(1)学校课程嵌入国家课程的内容研究——加深、拓宽、学活,基础学科注重素质培养和能力要求语文涵盖阅读、演讲、书法、作文、经典诵读等课程,课外阅读、课内实施,设定学生阅读量,统筹校内规定时间、自主时间、周末与节假日,落实研读、精读、经典背诵、泛读。
数学组的老师们结合国家课程,编写校本课程《风景数学》,引领同学们走进风景优美的数学世界。一起领略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每学期举办数学计算能力竞赛、数学应用题比赛激。开展“每周一星”、“数学标兵”、“数学王子”的评选。
英语课外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英语组的老师们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经常举办“英语角”,表演“情景剧”,开展“阅读竞赛”,定期举行各种各样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2)学校课程嵌入国家课程的方法研究——给课程做加法和减法。
①突出主干学科知识扩展和潜力发展,注重给课程做加法。
在基础主干课程的教学中,强化“基础性+拓展性”、“基础性+研究性”;开发了必修课、选修课、研究课、活动课等课程。促进课程耦合,形成了与学科结合、与德育结合、与本地文化结合等“嵌入式课程”。
思想品德课与礼仪结合,形成了《礼仪课程》。语文和书法结合,形成了《写字课程》。语文“读写结合,品悟相生”新作文教学模式与“多维互动,构建读写成长体”的作文教学新体系。数学培育了“以基本概念和知识结构、基本思想方法为主线,思维训练和文化体验为两翼”的“一主两翼”课程特色。英语彰显出“兴趣第一、环境熏陶、听说领先、读写放后”和听力、口语、词汇、书写的“快乐英语升级证书”课程特色;理化生等实验课程实施“实验加试、校内竞赛”制;艺体课程实施“师师协同教学法”,打破了班级授课的模式,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是一大亮点。同时结合地理、生物、物理、语文等学科进行浸润性学习,形成“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②为主干学科铺垫搭桥,给课程做减法。
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加法”和“减法”课程,全面培养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学科文化素养,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成功实现了学习内容“倍增 ”计划和质量提升要求。
一方面做好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学段的衔接,在学段连接处铺垫搭桥,引导新生做好学段之间的顺利过渡。
另一方面更好地破解学科教学难点。在学习重要知识点前,进行知识前瞻的搭建,对与之相关的前置知识进行补充或拓展,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设计,发挥“桥梁课程”作用。
例如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的《风景数学》,提供了大量与数学相关的故事,孩子们在阅读中,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一学生在小学期间养成数的计算能力影响到了初中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每一个学期均进行一次数学计算能力比赛,目的都是为数学学科的学习做“减法”。
(二)成果创新点
1.丰富了对初中课程的认识:从学科内渗透式整合,到学科间嵌入式整合到跨学科融合式整合
嵌入式课程是基于对学科本质理解的深化而发展的。课程整合自近现代以来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整合模式:学科本位、儿童本位、社会本位的课程整合模式。如何突破学科课程藩篱,如何产生学科间整合的育人效应,打通学科与儿童现实生活、生命成长的连接点。我们在实践中归纳出了三种核心素养导向的整合实践途径: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与跨学科整合。学科内渗透式整合,强调学科的独特属性和学科价值,以主题优化整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联,形成系列课程群,整体发挥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学科间融合式整合,穿越学科边界,在学科属性相通、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相融的情况下,以主题整合不同学科的概念内容和活动等,在学科融合中培养核心素养。跨学科整合,超越学科边界,将学生的学习与其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打通,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提升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2.确立以提升学科素养为目标导向的初中跨学科整合课程框架
课程改革早已不是内容减啥增啥、教材换来换去的问题,而是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国家战略问题。当前课程改革的主线是“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跨学科课程无疑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开设跨学科课程就是为了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回应新时代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诉求,培养适合未来社会的人才。初中跨学科课程力图超越学科界限,通过内容整合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与真实情境的关联,在核心概念基础上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学”与“做”融为一体,在实践中理解和建构学科概念,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学科核心概念,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3.创建以“融合”为大观念来统摄初中跨学科课程的内容
初中跨学科课程是将惯常的国家课程学科课程领域内容以整合的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个新的体系,即以“融合”为大观念来统摄初中课程的内容:(1)以“学科的统一性”为基础,注重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融合与勾连,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发展功能。(2)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等的融合,以及融入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实现完整的学科课程教育。(3)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科学实践、社会现象的融合,使学生形成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以及看待问题的整体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学科课程在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4.建构了促进嵌入式、综合性学习的学科教学模式
本课题组围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基于综合性学习特征,以“嵌入、综合、探究、思维”为基本要素,创建了以以嵌入为方式、综合为本、以探究实践为重、以学科思维为核心的学科教学模式,力图为初中跨学科课程实施提供新的教学样态。嵌入式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问题情境,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解决综合性学习任务为目标的科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习。
成果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二是实践创新。
1.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有四点:一是在课程开发方式上,将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嵌入融合到学科课程中。二是课程目标上,从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变到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上。三是在课程结构上,架构了融“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为一体的综合融合课程板块结构,形成跨学学科的课程样态。
2. 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有五点:一是在课程开上,形成了学科内渗透式整合,到学科间嵌入式整合到跨学科融合式整合的课程开发的途径;二是在教学方式,形成了与国家课程相融合的课堂教育模式,建立了以校为本的“现代课程”“阳光课程”“尊重课程”等多样态课程课堂教学范式。三是学习方式上从“掌握科学”的教学转变为“理解科学”的教学,尊重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理解学科知识的过程与学科本质。四是采取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综合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常态开展面对真实任务、体现成果展示并于纸笔测试相结合等学科评价体系。五是建立了在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等实践性教师培养和专业成长的新机制。
四、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1.学生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业素养全市领先,质量监测全省领先。
从一校到四校到全区,通过学校课程校本化到跨学科嵌入融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新时代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学科素养、综合素质和学业质量在全市全省领先。从全国质量监测分析数据来看,东港区的物理、生物、地理、道法、科学及德育等学科质量明显提升,总体评价居全省前列。
2. 涌现出一支多元发展的课程教学教师队伍
为提升教师的学科课程思维和跨学科实施,东港区及相关学校通过区级培训、校本研修、学科教研等方式,分层次、多路径、全方位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便,涌现出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的教师队伍,一批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脱颖而出,有30多位科学教师先后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日照名师、东港名师等。课程实践也造就了一支具有教学资源开发、综合测评能力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队伍,实现了学科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协同发展”。
(二)反思
反思20年来嵌入式跨学科融合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跨学科嵌入式课程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一是对初中嵌入式跨学科融合课程缺乏理论和系统研究,缺乏基于学校实践的实证研究,加之应试教育的痼疾依然存在,导致人们对校本课程的曲解。
二是由于应试教育和分数的追究问题,特别是中高考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对于学校课程没有专业稳定的教师队伍,缺乏学校课程研究的本土性实践性的专家,对于跨学科课程没有深入研究,没有形成研究的氛围。
三是没有全域性的研究成果,每一个学科的跨学科课程项目式、主题式活动内容没有形成体系。
要应对上述挑战,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理念的改变:一是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理念,形成正确的课程观;二是加强教学实践和校本教研,通过研修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加强项目式主题式为主要内容跨学科课程研究,形成嵌入式课程体系,达成国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 姚莉.“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4,30(06):68-70.
[2]邓铭,谢发超.多元发展课程: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重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09):89-92.
[3]韩维东,王娟,罗凯宁.基于核心素养校本实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J].当代教师教育,2018,11(03):49-52.
[4]安桂清.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特征、形态与维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9):48-54.
[5]王晓虹.建设指向学科素养的课程群[J].江苏教育,2018(49):6.
[6]车丽娜,韩登亮.学校课程整合的基本范式及现实启示[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7,28(04):148-155.
[7] 成尚荣.核心素养与未来学校[J].中国教师,2017(10):12-16.
[8] 解进.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校本化实施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9] 王春平,李捷.卓越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13-14
作者简介
马锋,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正高级教师,日照市东港区教育科研和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区教育评价监测研究室主任、日照市第三实验中学书记;获日照名师、市教科研名师、市教学能手、市学科带头人,全国新教育十佳榜样教师等称号;出版专著《做阳光教师》,主持《学校课程嵌入国家课程研究》等六项省课题;提出了“三三五智慧课堂”“阳光课堂”和全区“慧∙动课堂”的教学模式,《嵌入式融合课程:初中跨学科课程的二十年研究与实践》荣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山东省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