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实行过多轮,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下来,似乎力度不大,甚至越改越封闭保守,没有实现多层次评价标准,也没有实现对人才真正的挖掘,但现有的教育总是被人们理想化,总是被认为是相对公平的,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需要改革。
古代教育是私塾式教育,只是教学生读固定的课本,让他们背诵书本内容,学会写文章,还要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写,只要能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这样的教育弊端很多,没有引入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教育,没有引入美学和音乐学的教育,只是通过一篇文章来判断,怎么说都是有失公允的。后来有了各种劳动教育,有了半工半读的教育,有了各种识字班,提升了全民的文化素质。到后来,有了中考和高考,有了各种各样的职业考试,有了考研和考博,有了考公和考编,似乎入职都要经过考试,不但有笔试而且有面试。按理说,这样规模庞大的考试,普及面如此之广,应该公平和公正,也应该能够体现教育改革的力度。但事实上却乏善可陈,很多考试并不公平,也不公正。中考和高考还相对公平和公正,权贵的孩子也要参加,或者权贵对国内教育现状不满,就要送孩子到国外接受教育。国外接受教育的孩子可以不用参加国内任何考试,只需要按照国外教育模式来就可以,最终可以成才。即便像李小龙那样的浪荡子弟,经常寻衅滋事,到了美国学习,也仍然可以成才,起码可以成为截拳道一代宗师,而在国内,却被认定为废了。
并不是说国外教育绝对先进,而是说相对于国内教育来说,国外教育还是比较先进的,起码引用了多种评价手段,引入了多种量化指标,比国内的单一靠成绩来体现能力,要好得多。有鉴于此,国内教育实现了多轮改革,有素质教育改革,还设立了课改区,收效甚微,最终仍然要参加高考,仍然把高考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似乎国内教育改革只是专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专注于办学模式的改革,却并没有专注于考试的改革。似乎考试是雷打不动的东西,不能改革,一改就乱。其实考试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主要还是受到权贵的影响,权贵的孩子可以到边远地区造学籍,在内地读书,高考的时候回到边远地区参加考试,最终以低分数进入重点大学。普通人家的孩子不能这样干,也不知道这样干的门径,当然就只能凭借自己的成绩取胜,但成绩往往乏善可陈,并不一定拿得出手,很容易在竞争中落败。很多权贵家的孩子从小就跟着辅导老师学习,成绩当然不错,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哪怕上辅导班,花了不少钱,也不一定能提升多少成绩。办辅导班的老师不会保证学生提升成绩,就像医院里的医生不能保证治好病人的病一样。
国家有了“双减”政策,似乎要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很多大城市纷纷跟进,纷纷实行,还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方案。但实行一段时间就出现了反弹现象,主要还是家长不答应,学校方面阳奉阴违,因为减少课业负担以后,学生的成绩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迹象。学校要凭借成绩取胜,就要老师们私自加班,还要学生多写作业。上级检查的时候给出的作业单是早就伪造好的,即便调查一部分学生,学生也会说谎话,说课业负担不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模式?因为考试的难度不减,甚至在“双减”政策发布之后,考试的难度不减反增,题量增大,考察的应用性题目增多,最终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难。如果这也算教育改革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只是在筛选一些智力好的学生,而对于智力不太好的学生就要刷下去,让他们去读中专或职业技术学校,让他们以后做技术工人,而不是让他们做科研工作者。那些经常刷题刷出好分数的学生也要面临挑战,因为很多应用性试题需要灵活运用知识,而不是只刷题刷出好分数。说白了还是教育改革没有完全进行,没有彻底进行,只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却增大了考试难度。
大学减少了文科专业的招生数量,甚至取消一些文科专业,专注于理科的发展,似乎可以实现科技兴国的战略目标,但往往跑偏。缺少了文科的人文主义精神,理科再好也容易跑偏,甚至容易出现用科技骗人、用科技危害人的情况。文理科应该同时兼顾,重理轻文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这是一种教育改革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很容易误导人们。教育改革实行了多年,却最终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不但大学重理轻文,而且中学一方面实行“双减”政策,一方面增大出题的难度,增大题量,怎么说都在诱骗学生,似乎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成为被考试淘汰的廉价劳动力。这还不算,很多公司或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也要考试,不但有笔试,而且有面试。即便公职单位招聘人员,也仍然采用笔试和面试结合的方式,却最终动了手脚。权贵可以在公职单位塞自己的人,甚至为了塞自己人而改变公职单位的招聘规则。人们看到好几起这样的事件,明明没有读医学专业,却进了一线城市的大医院,还要做手术。明明应该读完大学回家乡,给家乡做贡献,却偏偏读完大学搞了影视,成了著名的演员。高考学籍作假本身就是特权阶级的行为,被曝光之后,人们才知道这种现象造成的后果有多么严重。
教育改革的呼声喊了几十年,也进行过一些尝试,却最终被考试击得粉碎。倘若要真的进行教育改革,就要改革考试,实现多种评价标准。但有关部门会说,现在考试还算相对公平公正的手段。即便如此,还有很多权贵暗里动了手脚。倘若实行多种评价标准,那么权贵就会用多种方法来动手脚,考试岂不是被操控了?其实大可不必担心,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当然可以获得比较民主的评价,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当然也能选出出真正的人才,但要是通过走关系来评价,就大可不必了,还不如直接考试,用笔试评价来得更为客观。至于面试时的权力寻租现象非常普遍,不提也罢。究其实,还是不能触动权贵的利益,不能实现公平公正的考试和其他评价标准。由此来看,教育改革还是没有全面推行,或者说没有实现真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