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摩托车产业泡沫简史:从繁华盛景到一地鸡毛
创始人
2025-08-18 19:05:10
0

引子:从油门轰鸣到集体摔车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完全不知道那段二三十年前的光辉岁月:想当年,摩托车一响,黄金万两。大街小巷,轰鸣声四起。

从90年代到千禧年初,那真是中国摩托车的黄金时代。彼时,不管是山沟里的厂子,还是沿海的作坊,只要能拧个螺丝,画个标志,大家都能一夜之间变身摩托车厂。

现在回头看,那不是产业,是一场全民摩托梦,是国人工业化冲刺期最癫狂、最魔幻的一页。

第一章:摩托江湖初开,一哄而上

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风吹进了民用工业的后院。中国人终于开始追求“比自行车更快”的速度感。摩托车这玩意儿,正好卡在汽车和自行车之间,速度有了,油耗不多,价格还能承受。

最开始的摩托车,是进口货——日本的本田、铃木、雅马哈,小巧灵活,质量过硬,哪怕是二手货,在中国都能卖出新车的价。唯一的问题就是太贵,普通人消费不起。

于是,聪明的中国商人想了:既然大家都抢着买,我干嘛不自己做?

于是,一场山寨革命悄然展开。各种“仿本田”“仿铃木”从地下冒头。一时间,全国上下涌现出300多家摩托车厂,大厂小厂齐上阵,甚至一些村办企业都敢吆喝:“我们也搞出车来了!”

那时候,一个地级市能同时拥有五六家摩托车厂,县城都有品牌,村里也能搞个零部件配套。什么质量不质量的?先量产再说。

你说名字?没关系,反正听起来都一个味儿——“大阳”“金城”“建设”“嘉陵”“豪爵”“五羊”,哪个不是仿得有模有样?有的厂甚至直接打出口号:“我们比本田还本田!”

产业集群“本地化”立刻风起云涌:发动机在东头铸,车架在西头焊,轮胎在北边粘,标志在南边印。最后用三轮车一拖,集齐了,贴个商标就是新车。

那时候的重庆摩企老板,人人西装笔挺,腰间别大哥大,出门不是宝马就是奔驰,喝的是红酒,说的是“全球战略”。谁都觉得:我们这是中国的“本田+雅马哈+川崎”三合一,迟早统治亚洲。

而农民也跟着发疯——那是一个“摩托=小康”的年代。娶媳妇要一台摩托、孩子考上高中要一台摩托、邻居买了一台你不能落后。那种“有车一族”的优越感,在今天买宝马都不一定能感受得到。

第二章:摩托之巅,日进斗金

90年代末到2005年,中国摩托车产业进入巅峰期。巅峰到什么程度?年产量突破2000万辆,占全球产能的六成。出口也一路狂飙,东南亚、中东、非洲都买账。

你去越南街头随便看一眼,跑的大多是中国摩托;你去尼日利亚问问司机,十有八九骑的是重庆造。

但现在的越南人回忆起来,“中国摩托”只有一个印象——质量差。被伤了心的越南人,后来还是集体转向了日本摩托。

重庆,这个昔日山城,当年在摩托巅峰时期有上百家摩托车厂,堪称“世界摩都”。那时的重庆工人,说自己是造摩托的,简直比说是医生还拉风。国营大厂的子弟进摩托车厂,就像现在家长盼孩子考进互联网大厂。

至于厂子有多豪横?“嘉陵”一度是上市公司里盈利能力最强的;“力帆”靠摩托起家,老板尹明善后来甚至要造汽车、搞足球、进军国际。

更离谱的是,一些摩托车厂甚至已经不靠卖车赚钱了,而是靠卖“生产许可证”和“品牌授权”。你出钱,我授权;你贴我的牌子出去招摇撞骗,我在后头分账。

更讽刺的是,这些“仿牌”车企之间还互相告抄袭,法院接到这种案子都懵了:你们这不都是抄日本的吗?

但他们毫不在意:“谁先仿得像,谁先上市。”

这段时间可以称为“内卷1.0”时代——技术没进步,产能暴增,价格战成了唯一竞争方式。一台车的利润从几千元滑落到几百元甚至几十元,关键是还要赊账卖给乡镇经销商,最后收不回来。

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摩托年销量从900万辆暴增到近3000万辆,但利润却从喜笑颜开变成眉头紧锁。

第三章:好景不长,一脚刹车

正当摩托圈准备“加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时,一盆凉水兜头而下。

2004年起,全国各地纷纷出台“禁摩令”——不许上牌、不许上路、不许进城。一夜之间,摩托车成了“城市污染源”“交通隐患代名词”“噪音制造机”。

车还能骑,但路不给你走了。

“禁摩”背后当然有道理,城市拥堵、空气质量、安全事故确实都是现实问题。但这对产业链的打击,堪称断崖式。

内销市场直接熄火,车造出来没人买,厂子只能转头出口。但出口也开始遇冷——东南亚国家也开始搞摩托国产化,就连非洲市场也开始嫌中国车“骑两年就散架”。

与此同时,摩托车厂内部也陷入价格战泥潭:今天你降100,明天我送头盔,后天再送雨衣,最后连发动机都白送。利润从几千块降到几百块,最后变成亏本卖车。

更恐怖的是,技术没有积累,品牌没树起来,大家还在“仿来仿去”的圈子打转。本田、雅马哈一看:你这玩意儿除了便宜,没一样能打,干脆我们自己来。

于是,中国摩托的出口也从“优势产业”变成了“低端代工”,利润越来越薄,走到哪都被压价。

第四章:一地鸡毛,各奔前程

到了2010年后,大部分摩托车厂已经是“半死不活”。老国企比如嘉陵、建设,靠吃老本硬撑几年,后来不是被并购就是转型搞别的。私企如力帆,也在折腾汽车、地产、金融,摩托早就不是核心业务。2020年,力帆甚至因为债务问题申请破产重整。

更有大量中小厂直接关门,设备卖废铁,工人转行送外卖。一个曾年产千万台的行业,竟然迅速滑落为“夕阳产业”。

到今天,摩托车在中国还有市场吗?当然有。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农村代步,依然是刚需。但这个市场已经不再是梦开始的地方了。昔日喧嚣的“摩托之都”,现在只剩下几家大厂在苦苦支撑。

而那些当年贴着“XX本田”的车标,早已随风而去。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和一地的许可证纠纷。

第五章:是结局,也是镜子

中国摩托车产业的起落,不是一场意外,而是野蛮生长的欲望替代了产业发展规律的例子。

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品牌意识、没有研发积累的年代,大家靠山寨起家,靠价格打天下。当制度风向一变,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产业链脆弱等问题便一齐爆发,轰然坍塌。

一个产业能靠机会起飞,但不能靠机会飞得长久。没有技术护城河、没有品牌壁垒、没有政策引导,再红火的产业,最终也可能变成“空壳子”。

如今我们再看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又闻到了当年摩托车的味道?当所有人都冲进一个赛道,拼命内卷,疯狂扩张,我们是否也该想想:中国制造到底该靠什么赢得未来?

不过也有人说,摩托车只是那个年代的投影,如今中国制造早已换挡起飞,新能源车也不再是摩托车那种低端的代名词。

但真正值得记住的,是那一声声轰鸣背后的集体癫狂,以及摔倒之后的沉默——它提醒我们:任何一场热潮,终将冷却;任何一阵风口,都会转向。

停止无休止的价格战、耐心搞品牌文化建设,才是制造业真正的出路。

否则,下一个“一地鸡毛”的故事,只会换个封面重演一遍。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市值重返巅峰,腾讯尝到AI甜头 从输血走向造血 撰文/ 陈邓新 编辑/ 李 季 排版/ Annalee 果然,还得是腾讯。 日前,腾...
Pony.ai's R... AI-generated image AsianFin -- After years of prom...
别了,巴萨!曝7500万攻击手... 在一个炙热的夏季转会窗口中,巴萨的年轻攻击手费尔明的未来似乎充满了变数。两周前,他还在甘伯杯上为巴萨...
外卖小伙结识美籍幼师5个月闪婚... 近日,一名辽宁沈阳的外卖骑手在社交平台发布多条视频,分享了他和美国妻子因外卖结缘,最终喜结连理的故事...
重磅!广州哈罗外籍学校2026... 2025年8月,广州知识城信息技术创新园内,广州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作为哈罗全球...
被专业调剂了?别担心,入校转专... 当前,全国各省2025年高考录取工作即将结束。在等待开学的时候,一些被专业调剂的同学们,可以提前关注...
暑假“余额不足”!昌吉学子开启... 昌吉日报 全媒体记者 王硕 随着暑期“余额”进入倒计时,昌吉州学子即将迎来新的学期。记者走访发现,学...
蚂蚁庄园今天问题正确答案:人的...   通常来说,人的体温在睡眠时会升高还是降低?这是2025年蚂蚁庄园8月18日今日庄园小课堂的问题,...
辽宁小伙送外卖结识美籍幼师5个...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近日,一名辽宁沈阳的外卖骑手在社交平台发布多条视频,分享了他和美国妻子因外卖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