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抹高考的余晖沉降,那些与晨光争早、与星月为伴的奋斗岁月,终将沉淀为青春最珍贵的底色。在高考中斩获高分的学长学姐们,将以过来人的身份,为一中学子揭开高效学习的奥秘,分享那些让他们在考场上所向披靡的独门秘籍。
杨楠,现已被清华大学录取。
高中生涯像一本厚重的笔记本,写满公式定理、诗词古文,也藏着我们从迷茫到清晰、从被动到主动的成长。
有人说高中是为高考冲刺的“战场”,但于我而言,这3年更像一场“解题修炼”——不仅解课本上的题,更解“如何学习”“如何调整心态”的人生题。今天想把这份感悟分享给你,希望能给正在经历或即将踏入高中的你一点启发。
一、主动学习:别等老师“喂”,先找到自己的“薄弱项”
刚上高中时,我总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课上记笔记、课下写作业,可成绩总在中游徘徊。后来才明白:紧跟进度是基础,主动突破才是关键。
先做“自我诊断”:拿出试卷和笔记,圈出常错的知识点、总卡壳的题型——比如数学的函数压轴、语文的文言文翻译,这些就是需要重点攻克的“薄弱项”。
再针对性“补漏”:薄弱项如果是知识点模糊,就重新梳理课本框架;如果是解题能力不足,就找专项题集中练,不盲目刷整套卷子。
遇到难题别“躺平”:先自己花10分钟理思路,实在想不通,主动找同学讨论、找老师问细节——疑问越攒越多,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二、学习方法:别照搬“学霸模板”,适合自己的才最香
我们都听过很多“万能学习法”:课前预习、滚轮复习、错题本整理……可为什么别人用着高效,自己用着却没效果?
答案很简单: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配的方法。这些都是我在实践中慢慢磨出来的“专属技巧”:
背诵课文:先抓关键词理逻辑(比如把文言文拆成“事件+人物+观点”),记清框架再反复读,最后做到“不看课本也能顺下来”;
整理错题本:数学我把错题和知识点记在一块,复习时能直接对应;生物分两栏,左边记易错知识点,右边贴错题剪报;物理则重点写“解题思路”,比如哪一步没想到、哪里容易漏条件,下次就能避开坑。
不用纠结“别人的方法好不好”,多试几次,找到让自己舒服又高效的节奏就好。
三、找到乐趣:再忙的日子,也能藏点“小欢喜”
高三时,课表从早排到晚,试卷一张接一张,偶尔会觉得“学习好苦”。但后来发现,给学习加点“乐趣调料”,日子会轻松很多。
这种乐趣不用多特别:
是学新知识点时的“好奇”:比如地理课上知道“极光怎么形成”,历史课上了解“古代人的生活”,像拆盲盒一样有趣;
是解出难题后的“成就感”:花半小时算出一道物理压轴题,用学过的议论文技巧写一段观点,会忍不住想“原来我也可以”;
甚至是微小的“仪式感”:我喜欢用带花纹的本子记英语短语,每次翻开看到整齐的笔记,就觉得“记知识点也没那么枯燥”。
学习不只有“苦”,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乐趣,就能攒下坚持的动力。
四、心态调整:高一别怕“不适应”,高三别慌“压力大”
高中不同阶段,心态的“坎”不一样,学会调整,才能走得稳。
高一:别因“跟不上”否定自己
刚上高中时,我总觉得数学难到“学不会”,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高中”。后来才知道,课程容量变大、难度提升,大家都会有适应期。不用急着否定自己,坚持跟着学,慢慢就会找到节奏——就像刚开始骑单车,稳住方向,总能学会。
高三:用“小办法”扛住“大压力”
高三的压力很实在:课多、考试多,还会担心“考不好怎么办”。我试过这些办法,亲测有用:
1. 先顾好“身体本钱”:别熬夜刷题,保证7小时睡眠;每天吃点水果,抽10分钟在操场走一走,精神会好很多;
2. 找个“解压小爱好”:我做题累了就练字,看着工整的字迹,心情会平静下来;你也可以试试听歌、跑步,怎么舒服怎么来;
3. 多和人“聊一聊”:和同学互相说句“加油”,遇到困惑找老师聊聊,跟爸妈说说心里话——压力说出来,就会轻一半。
现在回头看高中3年,最珍贵的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学会了“怎么解决问题”:遇到薄弱项就补,找到好方法就用,压力大了就调整。这些能力,比一张成绩单更能帮我们应对未来的日子。
也想跟正在经历高中的你说:别只盯着试卷上的分数,也看看窗外的晚霞,和同学聊聊天,参加一次班级活动——高中不只有学习,还有很多值得珍藏的小美好。
最后,谢谢母校和老师的陪伴,也愿每个同学都能在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度过一段充实又快乐的时光。
来源:滕州一中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