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内博士就业市场迎来一个明显的 “拐点”—— 曾经被地方院校当作 “引才利器”的安家费,正加速从招聘清单上消失。
据观察,目前多所高校在博士招聘中不再提及安家费,部分院校甚至明确表示 “取消相关补贴”。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国内博士规模的快速增长与岗位供给稳定之间的矛盾。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博士毕业人数累计增长超 60 万,但高校、科研机构等对口岗位数量并未同步增加,就业市场逐渐从 “买方市场” 转向 “卖方市场”。
此前,地方院校为吸引博士人才,常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安家费作为重要筹码。但随着博士人数激增,用人单位的选择空间大幅扩大,安家费这一 “附加福利” 的必要性随之降低。
不少高校表示,将资源更多投向科研平台建设而非一次性补贴,成为新的招聘策略。
什么叫做安家费?
安家费实质上是由省市提供给高层次人才(例如博士)的住房补贴,学校在收到这笔款项后,一般会追加一定数额。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职安家费。
前几年,为了吸引人才,不乏高校招聘教师开出优厚待遇,动辄安家费10~20万,科研启动经费30~50万。
一些高校开出的优厚待遇
不少博士当时都将这笔钱称之为“第一桶金”。幻想着拿着这笔钱去支付一套房子的首付,买一辆心爱的轿车,或者进行投资和创业……
而安家费一般有以下几种发放形式:
1) 入职后一次性发放;
2) 入职后按年度发放;
3) 入职后考核通过一次性发放;
4) 入职后按年度考核通过年度发放;
5) 入职后发放,考核不通过则追回。
安家费 “归零”
安家费的消失,本质是博士 “特殊光环” 的褪色。
Nature曾发文指出“全球博士过剩”,远超学术界岗位所需,部分领域薪酬低于硕士,这印证了供求关系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高校安家费“取消”也就不足为奇。
博士人才的 “稀缺性” 在下降,高校职位僧多粥少。有观点认为,这可能加剧博士就业的压力,尤其是对于普通院校毕业的博士而言。
目前,这一趋势是否会向更多高校蔓延,以及如何影响博士群体的职业选择,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但可以确定的是,2025 年的博士就业市场,已经悄然迎来了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