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民办高校招不满:因为费用高收入低?
1558字
我当年毕业的时候,最头痛的就是找工作。
留在省会工作吧,好单位只要清华,北大毕业的。
到省会以下城市工作吧,收入不太理想。
想想看,不就是因为当年上学时,没有考个名牌大学吗?
现在回头想一想,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如果真能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名牌上下来,拿到清华,北大,复旦,这三家里面任一家的文凭,至少在找工作的时候 ,不那么费劲了。
很多体制内岗位要求第一学历是985211,次一档也是本科。专科可报名的除了萝卜岗就是很偏的岗位比如东北那边的护林员。打开招聘软件,稍微待遇好一点的要求都是本科起步,普通本科比起专科没啥优势,起码路稍微宽一点。
学校的价值,除了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也要能让学生毕业后能养得起自己至少!现在大学生,一毕业,学校给你手里塞两张纸,然后社会上一推,完事儿!
2025年高考录取季,多地民办高校遭遇严峻招生困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经三轮甚至六轮征集志愿后仍难招满学生,引发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生存危机的广泛关注:
招生缺口触目惊心
广东:14所民办本科深陷补录泥潭
湛江科技学院计划招生9086人,三次征集志愿后仍缺额2900余人,物理组分数线从436分降至400分,降幅达36分。
全省20余所民办本科中,超三分之二需补录,总缺额超2.5万人。
广西、黑龙江:四轮征集仍难填计划
广西本科第四轮征集志愿时“取消文化录取控制线限制”,南宁理工学院物理类缺额1327人,部分院校投档线低至330分(低于本科线106分)。
云南甚至启动第六轮征集,黑龙江同步开放第四次征集。
全国性蔓延
浙江5所民办本科一段录取缺额865人,山东、安徽等多省民办高校同样面临“投档即录取”的尴尬。
招生难的深层动因
学费高压下的理性抉择
民办本科学费年均1.5万—3.5万元(公办约5000元),四年总成本超15万元。
就业回报低:民办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3850元,低于职教技术岗(8000元),家长质疑:高投入低回报。
经济下行促使中产家庭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公办专科或职教路径。
教学质量与就业前景的双重焦虑
部分民办高校被指“重招生轻教学”,师资设备投入不足,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如扎堆文商科,忽视前沿产业)。
就业率仅56.7%,且遭遇“公办本科优先”的隐性歧视。
政策与人口结构冲击
公办高校扩招(2025年“双一流”高校增录2万人)、职教本科崛起(全国增至87所),分流生源。
高考报名人数首降(较2024年减少7万人),适龄人口减少叠加教育消费理性化。
学历价值体系重构
“技能为王”观念取代“学历崇拜”:广东“3+4”中职本科贯通项目录取分达669分,职教就业率超80%。
部分考生宁选公办专科或复读,拒绝“高价低质”民办本科。
️ 民办高校的突围路径
错位竞争:从同质化到特色化
专业重构:对接新兴产业(如福耀科技大学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投档线达656分)。
产教融合:泰山科技学院与小米合办“智能硬件创新班”,实现“入学即入职。
成本优化与质量提升
降学费增补贴:广州理工实验学校每学期降费3200元,吸引中低收入家庭。
强化师资:福耀科技大学的“院士导师制”(师生比6:1)树立标杆。
政策协同与社会支持
专家呼吁政府给予专项补贴,引导民办高校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闭环,如武汉工商学院推行就业导师制。
教育价值回归的必然阵痛
这场“招生寒冬”折射中国家庭从“为学历买单”到“为价值买单”的转向:
广州某家长直言:“省下10万学费,不如存套房或学门手艺,超市收银员和数控技师的工资差距已说明一切。”
民办高校唯有打破“规模扩张”路径依赖,以差异化定位、产教融合重塑竞争力,方能在这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存活。
对考生而言,理性选择专业价值高于盲目追求本科标签,才是应对变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