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大学时,我对未来毫无规划,抱着 “及格就行” 的心态混过了大一大二,当时默认的出路是考研 —— 毕竟在山东 “卷王” 云集的环境里,考研似乎是多数人的选择。
转折发生在大二下学期。一次偶然查阅考研数据时,我发现 2023 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超 474 万,录取率却仅 16% 左右,热门专业报录比甚至达 30:1。更让我焦虑的是,考研只能填单一志愿,一旦失利,调剂机会微乎其微,相当于把未来押注在一场低胜率的 “赌博” 上,失败成本是一整年的青春。
迷茫中,我在知乎搜索 “考研失败怎么办” 时,一条留学相关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留学可以同时申请多所院校,录取结果与本科背景、GPA、语言成绩等硬性条件直接挂钩,风险更低、选择更多。这让我意识到,留学或许才是更适合我的赛道,于是我毅然将目标转向留学。
最初我通过 “指南者留学 App” 了解香港院校的申请要求、课程设置和录取案例,App 的精准推荐让我对留学有了初步规划。真正打动我的是指南者的线下宣讲会,学长学姐的逆袭案例让我看到希望。宣讲后,顾问老师一对一评估时直言:“你的数学核心课分数不错,可重点申统计和数据科学,但 GPA 不到 80 是硬伤,必须尽快重修低分课程。” 这种一针见血的专业分析,让我在对比多家机构后选择签约指南者。
大二的 “摆烂” 让我的 GPA 只有 79.5,大三开始我疯狂弥补欠账:重修 12 门低分课程,选了多门限选课冲刺高分。期末周常常一天考 1-2 门,看着同学早早考完放松,我只能咬牙坚持。那段 “地狱式” 重修里,指南者规划导师全程提醒选课重点,帮我避开无效课程。最终,我的 GPA 提升 7 分,突破 85 大关,从 “港五边缘” 变成有底气主申港三。
2023 年 10 月我首考雅思拿下 6.5 分,虽不算顶尖,但指南者顾问提醒:“统计类专业更看重数学成绩证明学术潜力,与其死磕雅思小数点,不如稳住 GPA。” 这让我果断把重心放在 GPA 上,避免了精力浪费。2024 年 6 月,我完成所有申请材料准备,10 月语言成绩达标后,指南者老师迅速帮我提交已开放的港大、港中文等申请,11 月 NUS 开放后第一时间递交,全程节奏紧凑高效。
2025 年港校申请堪称 “地狱难度”,QS 排名暴涨、申请人数翻倍。11 月末我收到港中文面试邀请,因久未用英语交流有些紧张,指南者老师立刻安排多场模拟面试,押题的同时帮我适应英语环境,逐渐找回自信。随后港大、港科大的笔试邀请接踵而至,老师迅速梳理备考时间线、提供笔试资料,让我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复习。
几场面试各有侧重:港中文重专业知识(如中心极限定理),港科大重简历挖掘(针对项目提问)。得益于充分准备,我顺利通过所有笔面试,拿到港大、港中文、港科大的多份 offer。
在港大统计和港中文统计与数据科学间,我从三方面权衡:
最终,我选择放弃港大,接受港中文的 offer。回望整个过程,从迷茫摆烂到拼命逆袭,从焦虑等待到收获满贯,指南者的专业指导和自己的坚持缺一不可。机会,永远留给提前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