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违反规定的学校负责人、主管部门,将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这句话出现在教育部发布的通知里。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若干措施》,聚焦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顽疾,提出十条明确禁令。
这份直接问责校长、追责主管部门的通知,被舆论称作“中小学办学最严新规”。
问题一:学校减负是假,加压是真
尽管“减负”口号已倡导十年,许多地区小学一二年级仍普遍存在隐形考试现象。部分学校以“课堂巩固”“学习反馈”为名行考试之实,甚至要求家长每日拍摄作业视频打卡上传。本应属于学生的课余时间,被迫转化为变相的课后训练。
某地家长反馈:“明明规定不留书面作业,但孩子每天要完成半小时的阅读打卡、十分钟的口算视频录制。家长下班后还要扮演‘助教’,比上班还累。”这种现象背后,暴露出唯升学率、唯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尚未根本改变。教育部门此次明确将“严禁课后服务强制参加或与成绩挂钩”写入禁令,正是试图从机制上切断功利化教学的循环链。
问题二:穿得贵,吃得差,钱都进了谁的腰包?
通知中关于校服采购、食堂外包、教辅材料的规定,直指校园内部的经济生态。多年以来,某些学校存在指定购买高价校服、强制订购教辅材料等现象。有家长反映:“冬季校服套装定价698元,材质与市场200元产品无异”“食堂餐费每顿18元,孩子却经常抱怨吃不饱、吃不好”。
这些问题往往与不透明的采购机制相关。一所县城中学教师透露:“食堂经过三层外包,最终由个体商户运营,承包商每年向学校缴纳管理费,这些费用最终转嫁到学生餐费中。”新规中“严禁未经公开招标私自承包食堂”“严禁强制购买指定商品”等条款,显然意在斩断这类利益链条。
问题三:学校是为谁服务?校长该对谁负责?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首次将责任明确到校方与校长个人。“对违反规定的学校负责人、主管部门,将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的表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问责力度。但教育治理的复杂性在于,校长往往陷入多重压力之中:既要应对上级考核的升学指标,又要满足家长对成绩的期待,同时还需兼顾教育资源分配的现实差距。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的老校长表示:“现在校长最难平衡的是各方诉求。教育局看升学率,家长要排名,教师评职称需要竞赛成绩,而真正的育人目标反而被边缘化。”新规在强化问责的同时,也提出“加强法治教育”“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试图为校长依法办学提供制度保障。
总结
政策生命在于执行。教育部此次建立了“发现—查处—问责”机制,明确要求各地教育督导部门将禁令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围。但历史经验表明,教育治理往往面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如何避免“变相对策”、防止执行走样,成为新规落地的关键。
这十条禁令如同一次系统性的纠偏,其真正效果取决于执行力度、监督机制和配套措施的综合作用。
正如通知所言:“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有力的工作格局”,才能让教育回归其本质——不是利益的竞技场,而是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