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新专业要来了!日前,教育部官网公示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有统计显示,本次申报专业拟新增863个。从申报的专业类型来看,2025年度共申报239种专业。据悉,这些专业正式获批后,最快将于明年9月开始招生。
这批拟“上新”专业反映了哪些未来趋势?面对不断变动的新专业,考生该如何判断?对此,文汇报记者采访了多所沪上高校教务处负责人及高教专家。
一批新专业,明显朝“新质生产力”靠拢
从全国来看,此轮高校申报的新增专业中,低空技术与工程拟新增数量最多,为120个;网络空间安全次之,为55个;运动训练位列第三,数量达42个。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增数量排名前20的专业中,相当一部分是今年教育部新设的29种专业。比如,低空技术与工程、人工智能教育、区域国别学、药物经济与管理、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在列。
再来看上海高校的情况根据。教育部网站公示的名单,今年上海有15所高校参与2025年度本科专业申报,合计拟新增21个本科专业。其中,申报专业数量最多的高校为华东师范大学。
文汇报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获悉,除了教育部官网公示的密码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教育(理学)以及计算机语言学(理学)三个本科专业,该校还有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药学(理学)、人工智能以及遥感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备案。
此外,同济大学申报了未来机器人和工程互联网两个本科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申报了海洋智能与无人技术以及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东华大学和上海大学均申报了运动训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申报了区域国别学,上海海事大学申报了航运金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申报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以及数字公共治理,上海建桥学院则申报了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
专业“上新”背后有何逻辑?上海交大教务处副处长王鸿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学校“上新”专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新专业;二是随着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行业对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该校今年申报的海洋智能与无人技术专业,即属于此类;第三是符合社会民生发展的新需求,比如今年纳入高考招生的新专业人居设计专业。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端鸿分析,2025年高校拟新增专业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如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育种、医学和网络空间安全。这些方向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战略布局紧密对接,体现了专业设置的政策导向性和前瞻性。专业设置正明显朝向“新质生产力”方向靠拢,高校借此强化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对接。
优化专业设置,推动交叉融合再出新
在一些高教界人士看来,一批待“上新”的本科专业,也是高校优化调整学科的缩影。
2024年全国高校撤销专业点1428个、停招2220个——数量远超新增的1839个专业点。这标志着,那些跟不上国家战略、科技趋势、市场需求的老旧专业,正在加速退出舞台。
截止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共86个本科专业,其中24个本科专业暂停招生,招生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近3年理工医科专业招生人数占比增长13%,2025年已达60.55%。
在同济大学,今年该校获批增设了海洋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学2个本科专业。同时,学校停招物流管理专业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志军介绍,当前学校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促进学科转型。就拿这次拟“上新”的两个专业来说,均为交叉学科类专业。在顶层设计方面,将打破学院壁垒,培养方案均涉及系列交叉课程与项目制教学。“总体而言,新设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度高,专业先进性与优势明显,国际化特色突出,学生有较灵活的专业选择自由度。”
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近5年来学校先后优化调整了一批学科专业:2021年增设智慧能源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2022年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运动训练2个本科专业:2023年增设化学生物学健康科学与技术2个本科专业,撤销园林等5个专业:2024年增设人居设计和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2个学科专业,撤销资源环境科学等4个专业,停招建筑学等3个专业。
“加强AI深度赋能、加强产教融合,这将成为学校新增专业的主要亮点。”王鸿东介绍,上海交大是全国最早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校。然而,随着智能船舶的发展,多家企业明确表示出对智能与无人技术高质量人才的渴求,相关人才的毕业初始薪资超出同学历其他岗位约20%。为此,在学校推出的新专业——海洋智能与无人技术专业里,学生不仅从大二开始就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就是要做出海洋智能无人装备。“简言之,新专业要通过与行业龙头的深度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王鸿东说。
“新”不等同于“好”,要避免“一哄而上”
在部分升学机构或志愿填报机构的描绘下,新专业等同于未来5到10年的 “人生赛道指南”。这批新专业开出后,势必会“搅动”原先志愿填报序列。不少考生好奇,“新专业”就是“好就业”吗?
对此,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直言:不能简单划等号。诸如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设置,固然符合国家战略层面的需要。但具体到每个院校,专业发展最终如何,能不能达到预期,涉及学校的实际基础和投入等系列问题。考生尤其要避免看到某个专业“很热门”就盲目报考。
张端鸿同样认为,新增专业是政策信号,而非就业承诺。如果学校定位清晰、产业对接顺畅,学生可能享受到新兴产业的红利。若产业热度下降或学校资源不足,学生可能面临课程体系不完善、就业通道不清晰的尴尬。此外,新兴专业往往跨学科,学习压力不小。
文汇报记者了解到,为防止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一哄而上”的冲动,教育部设置了专业预申报制度。张端鸿解释,这相当于设置了一道“闸门”,强化了结构性约束。“未来,教育部对学科专业的考核重点不在数量扩张,而在能否形成差异化与特色化,以及新增专业能否真正对接产业链与人才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