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当妈的责任,我早就放弃了青春期儿子。
青春期这道坎,我快跨不过去了!
我知道进入初中后他的学业压力倍增,从不敢给他增加额外的负担。
辅导班都是与他商量后,最后由他拍板决定。
日常生活中也多以鼓励支持为主,知道他喜欢打篮球、唱歌,时常还经常劝他与同学、朋友放松娱乐。
谁曾想,我的开明非但没换来他半分体谅,反倒惯得他稍不顺心就摔脸色、张嘴就带刺;
如今更是红着眼诅咒我“为什么不去死!”,我的心被他伤的千疮百孔!
01
一个人的青春期冷战
前些时候,他说压力太大想和同学打完一场篮球赛再回家,我一听哪有不同意。
回家时我看他心情还不错,长长松了一口气,晚饭期间随口说了句“学业有不懂的可以找老师、或者向其他学习较好的同学请教。”
谁知这句话捅了马蜂窝,他像炸了毛的狮子气冲冲地怒吼“你懂什么,说的都是废话!”
我张了张嘴,话卡在喉咙里没敢再说什么。
本想顺嘴提一句宽宽他的心,哪曾想热脸贴了人家的冷屁股。
我赶紧收了话题,给他夹了一筷菜,小心翼翼的说道:“好好好,不说了,快点吃饭。”
然而他“啪”的一声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摔,瞪着眼睛控斥:“装什么装,虚伪得让人恶心,怎么不去死!”
我愣在那里,明明担心他把事憋在心里难受,想帮他减压,怎么到了他嘴里就成了虚情假意,甚至还这般恶毒的诅咒我!
饭再也吃不下,他也甩开门进了房间。
我坐在饭桌前,看着一桌子的狼藉,眼眶瞬间一片湿热——他怎么这么会捅我心窝,他怎么敢啊!
那段时间我憋屈的不行,故意冷落不与他说话,以为他能知道我生气会过来找我道歉。
然而他却像个没事人,放学回来就钻进房间,连个眼神都不瞧我。
看着桌子上他爱吃的饭菜,想起过去那个时常粘着我叫妈妈的小天使,内心像似被一把钝刀来回划拉。
夜里枕头被一次次哭湿,这冷战,原来是我一个人的煎熬!
02
温柔外衣下的实权控制
那之后我变得很是低迷,闺蜜不忍我如此伤神,建议我去学习家庭教育以及有关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学知识。
也是这个过程当中,我逐渐意识到:儿子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可能与我对他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心理学上看,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这时的他们自我意识快速发展,迫切想证明自己是独立的、有主见的;
然而,偏偏负责控制情绪的前额叶皮层发育尚未完善,这就导致情绪非常不稳定,易怒、易冲动更是常态。
再加上这个阶段,他们又面临着学业、同伴关系、自我价值等各种困惑;
可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词汇精准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没有足够成熟的方式消化自己的情绪。
所以,父母的关心就被他们解读为“干涉和否定”,自我证明的冲动也就瞬间压垮理智,伴随而来的就是甩脸色、骂人甚至是说狠话。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种“笨拙的自我防御”!
他们用攻击把“可能被否定”的恐惧挡在外面,用极端的方式宣告“别管我,我自己来!”
回想过往,我们看似处处遵循儿子的意见,可实际上大方向都是我们决定。
就像报辅导班一事,我们总说你自己决定就行,却提前把“口碑差的、位置不方便的”给筛选掉。
他选了声乐课,我们又绕着弯劝他“要以学习为主,还是选文化课较好”,最后他不情愿地听从了我们建议。
如今才惊觉,那些所谓的“尊重意见”,不过是我们用温柔裹挟的控制,他哪里感受不到!
原来青春期这道坎考验的是我们父母。
父母只有熬过了“不被需要”的失落,孩子才能在跌跌撞撞里慢慢回头。
明白这点后,我决定从以下几点作出改变!
03
跨过青春期原来并不难
1. 先问感受再递支持
青春期的孩子比你想象的还要敏感,你以为的关心和建议,可能在孩子眼里就是否定和打压。
儿子说学习压力大,我不假思索就认为他是遇到了不会的难题,建议他向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请教。
却不知他感受的压力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
所以面对情绪不佳的孩子,不妨先问下他们的感受,而不是直接把自我感受强塞给孩子。
先谈感受意味着“我看见了你的状态”,而不是“我要建议你怎么做”。
因为他们被否定的敏感,往往来源于“我的感受被误解或者根本没当一回事。”
当你先蹲下接住孩子的情绪,孩子自会少很多“被指责”的抵触!
2.先拉开距离再谈靠近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很多时候是在争夺“自我控制权”。
与其纠结“他为什么不与我说话?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不如先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物理距离让其自我反思和思考。
如不随意进入他们的房间,不随意翻看他们的书包、笔记、日记等;
再比如少去打听去了哪、和谁玩的、作业写完了没.....
一句“要不要做着你的饭,或者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这类支持性的语言,要比你查岗式关心更能拉进与他们的心理距离。
3.接受他们的推开,不求不助
这时的孩子真的很别扭,一方面把你推开彰显自己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因为不确定性想要得到你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父母一定要看到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幼稚和成熟的冲突”,因为这是他们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此时,你要做的不是“死缠烂打,”而是远远的看着让他知道你一直“都在”!
看着儿子在厨房忙活的身影,我眼眶一热,曾经那个甩门怒骂的少年,正温柔地递来碗筷。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说跨过青春期这道坎其实并不难,关键是父母要学会“克制”!
克制“自以为是的建议”、克制“纠正的欲望”、克制“怕他走弯路的焦虑”。
要记住孩子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接住他的情绪,愿意蹲下来陪他慢慢长大的“朋友”!
【点个在看,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