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不断强调,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里的“看”,从来不是眼睛的扫视,而是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感,用整个身心去触摸一个鲜活的生命。初读时,我只觉温暖,直到两次被厦门教师阅读社团授予“晨暮拾光者”称号,望着证书上自己的名字,才真正懂了这种“被看见”的分量。
那份欢喜像春天的溪流漫过心田,不是因为一份荣誉,而是因为有人看见你深夜的思考。这种被珍视的感觉,推着我把书本里的感悟带进教室。站在讲台上,我总会想:学生是否也在期待这样的“看见”?
这份思考也延伸至家庭生活中。以前我看到儿子涂涂画画,总会问“作业写完了吗”,现在我会问“你今天画的都是什么呀,为什么要涂这样的颜色”。如今,我会每天追问自己:作为母亲,自己是否真的“看见”了那个蹦蹦跳跳、心里藏着无数小秘密的孩子;作为教师,面对教室里的几十张面孔,自己能否穿透分数的标签,看见每个孩子眼底的光?
(河南省禹州市钧台中心小学 杨会娟)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4版
上一篇:常州留学中介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