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财报翻译官)
重要提示:本文为财报教学文章,不包含推荐行为,请勿据此操作,注意安全。
本周末刷股吧,老张发消息把我拽进群:“兄弟们快看!天山DZ一季报净利润涨了42%,存货还飙了39%,这是要起飞还是暴雷?”
财官连夜翻完财报,又找产业链朋友唠了唠,今儿就给大伙儿掰扯清楚利润上涨和存活提高的原因。
一、净利润暴涨42%:不是“撞大运”,是政策+订单“喂”出来的
咱先聊最实在的–为啥赚钱多了?真不是公司突然“开挂”,是踩中了两大风口,外加客户“疯狂补库存”。
1、政策像发“红包”,下游工厂抢着下单。
今年国家推的“以旧换新”政策有多猛?老张他表弟在佛山做家电代工,说厂里生产线24小时转,老板天天催“赶紧把公司的屏给老子备齐”。
公司干的是啥?说直白点,就是给冰箱、空调、汽车中控屏这些玩意儿做“脸面”–小到手机屏,大到车载大屏,全在他们车间走一遍。
政策一砸,下游家电厂、车企急着换设备、推新品,订单像雪片似的飞过来。
2、客户从“不敢囤”变“抢着囤”,单价稳了利润就飞。
前两年行情差,下游工厂都不敢囤货,天山电子的订单量一直半死不活。今年政策一松,客户全冲过来喊:“先给我发10车!钱不是问题!”
二、存货飙39%:别瞎慌!这是“攒子弹”,不是“堆垃圾”
看财报里存货涨了39%,群里好些兄弟直接慌了:“完了!货堆仓库要砸手里了!”
咱先别急着骂,去仓库转一圈就懂了–这波存货涨,压根不是“卖不出去”,是公司“主动攒的子弹”。
1、囤原材料锁成本:芯片、玻璃涨价前,先“占坑”。
公司的主要原材料是芯片、玻璃基板、偏光片。最近国际局势不稳,这些原材料价格跟坐过山车似的。
公司干脆提前跟供应商签“锁价协议”:现在多囤点,下半年就算涨价,成本也不会蹭蹭涨。
就跟咱买猪肉似的–知道要涨价,先把冰箱塞满,这叫“省钱”,不叫“败家”。
2、备货为交货,不囤货咋交?
存货里大半是“半成品”(比如刚做好线路的玻璃基板)和“待发品”(已经打包好等物流的车)。这哪是“堆垃圾”?分明是“等着收钱的货”。
3、防断供囤货:供应链这两年太坑,多囤点心里踏实。
疫情那会儿,芯片断供、物流卡壳的事儿谁没见过?公司现在多囤点货,就跟咱家里囤点米面油–不是怕饿肚子,是图个安心。
群里做供应链的老李也说:“这行现在都这么干,这家企业算保守的,隔壁厂囤得更多!”
三、未来公司的业绩能涨吗?关键看这仨信号!
咱实话实说:短期看“政策+汽车”,中期看“技术”,长期得“防风险”–记住这仨关键词!
短期:政策红利+汽车电子,至少能撑到年底。“以旧换新”政策才刚启动,下半年才是发货高峰。
更狠的是汽车电子!比亚迪、理想的订单像疯了似的涨。公司给理想做的中控屏,现在一辆车能赚500块,比家电屏多赚3倍。
听说下半年理想要推新车型,企业的订单还能再涨30%。
中期:技术壁垒够不够?能不能从“做屏”到“做高端屏”?
现在市面上屏太多了,拼价格迟早要卷。公司最近在憋大招–搞“高刷新率屏”(比如120Hz)和“曲面屏”,专门给高端车型用。要是研发成功,单价能从现在的300块涨到800块,利润直接翻两番。
风险:俩坎儿得跨过去!
一是同行开始“卷价格”。听说隔壁做屏的厂已经在降价抢客户,下半年毛利可能小降1-2个点;二是经济要是再降温,下游可能突然砍单–毕竟屏不是“刚需”,企业没钱了先砍的就是“非必需采购”。
请注意:财报良好的公司不一定会上涨,但是那些能持续大涨的企业,其财报一定非常出色。
本文为纯粹的财报分析文章,并没有推荐之意,也希望大家能谨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