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需求侧驱动钢铁低碳转型: 以汽车行业采购实践为例报告
报告共计:32页
《需求侧驱动钢铁低碳转型:以汽车行业采购实践为例》报告总结
本报告由落基山研究所(RMI)与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发布,聚焦需求侧视角,以汽车行业采购实践为核心案例,深入分析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驱动因素、挑战、实践路径及行动建议,为产业链协同降碳提供系统性参考。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碳排放重点领域(占全国约15%),其低碳转型对下游行业实现气候目标至关重要。需求侧在这一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下游企业采购低碳钢材可降低自身产品碳足迹,同时倒逼钢企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汽车行业因钢材占比高、碳核算体系成熟、国际低碳压力大,成为低碳钢采购先行者,2025年其钢铁消费量预计占下游需求的7%。全球车企纷纷设定脱碳目标,如宝马计划205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国内上汽、长城等也明确“双碳”时间节点。随着汽车电动化推进,材料生产阶段碳排放占比显著上升(纯电动车超70%),上游原材料低碳化成为车企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当前推动低碳钢采购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标准碎片化,全球存在150余项钢铁可持续标准,术语定义、核算方法、认证要求差异显著,如国际RS标准、GSCC标准与国内C2F标准在温室气体覆盖范围、核算边界等方面均有不同,阻碍标准互认与产品比较;二是经济性欠佳,低碳钢初始成本较高,钢企因利润回报不明晰缺乏产能投入动力,中小企业“绿”“金”矛盾突出,形成“需求不足 - 产能受限 - 市场难形成”的困局。
在低碳钢核算与认证方面,报告对比了C2F、RS、LESS、GSCC四大主流标准,指出其均以国际气候目标为指引,但在覆盖区域、适用产品、核算规则上存在差异。如C2F标准基于中国产业现状,未包含采矿环节碳排放,仅考虑CO₂;RS标准则为全球性标准,核算边界从采矿开始,覆盖全温室气体。
经济性分析显示,不同技术路线成本与碳减排表现差异明显。2025年,绿氢直接还原电炉(H₂ DRI - EAF)吨钢成本比传统高炉转炉高27%,但碳排放降低近80%;废钢电炉(Scrap - based EAF)成本增加仅2%,已接近传统钢材。长期来看,随着废钢资源增长、CCS技术成本下降、绿氢价格降低(预计2030年降至10元/kg),高碳效等级低碳钢成本将逐步下降,2050年部分路线有望与传统钢材平价。
汽车行业已开展多元低碳钢采购实践,包括长期采购(如沃尔沃与SSAB签订长期合同锁定无化石燃料钢供应)、直接投资(如宝马投资波士顿金属研发电解炼铁技术)、联合研发(如沃尔沃与首钢共建汽车废钢回收体系)等模式。国内也开展了汽车用钢碳足迹核算试点,8家钢企与车企通过数字平台实现碳数据传输,推动碳核算结果互认与标准化。
报告最后提出多维度行动建议:完善低碳钢供需对接平台,促进上下游精准匹配;推动碳数据披露标准化,构建权威碳数据库;加强政策、金融、技术协同,降低低碳项目成本;需求侧企业分阶段制定采购策略,优先选择成熟技术路径(如废钢电炉),中期布局过渡技术,远期转向深度脱碳技术,并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与跨行业协同采购,形成规模效应,推动钢铁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