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风的类型”,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点,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划分。掌握这些分类对于理解气候、天气及人类活动布局至关重要。
风的分类体系图
一、按尺度与成因划分(最核心的分类)
这个分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需要特别关注不同尺度风系之间的叠加关系(例如,强劲的冬季风可能会掩盖白天的海风)。
(一)大尺度风系(背景风/盛行风)
指在全球性或区域性气压系统控制下,大范围盛行的、风向稳定的风。
1.行星风带
(1)成因:全球性的热量和水分分布不均(“三圈环流”的直接表现)。
(2)类型
① 信风:低纬度,从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风向非常稳定。
②盛行西风:中纬度,从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南半球由于海洋广阔,西风势力强劲,称为“咆哮西风带”。
③极地东风:高纬度,从极地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风向偏东。
2.季风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背景风系统。
(2)类型
① 东亚季风:夏季吹东南风(温暖湿润,带来降水);冬季吹西北风(寒冷干燥)。
② 南亚季风:夏季吹西南风(强度大,带来大量降水);冬季吹东北风(干燥)。
(二)中尺度风系(天气系统)
与常见的天气系统相关的风。
1.气旋与 反气旋
(1)气旋(低压中心):气流从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旋转。带来阴雨、大风天气(如台风、温带气旋)。
(2)反气旋(高压中心):气流从中心向四周辐散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带来晴朗、干燥的天气。
(三)小尺度风系(局地风)
由局部下垫面性质差异导致热力状况不均而产生,风向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1.海陆风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特点:白天吹海风(海→陆),夜晚吹陆风(陆→海)。
2.山谷风
(1)成因:山坡与山谷上空的空气热力状况差异。
(2)特点:白天吹谷风(谷底→山坡),夜晚吹山风(山坡→谷底)。
3.城市风/ 城市热岛环流
(1)成因: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
(2)特点: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城市中心空气上升,在高空又由城市吹向郊区。
4.焚风
(1)成因:是一种过山风。湿润空气越过山脉,在迎风坡降水后,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干热的风。
(2)特点:干、热。初春时可使积雪提前融化,夏秋季可促进谷物水果成熟。
5.峡谷效应(狭管效应)
(1)成因: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
(2)特点:风力加大。如新疆西北部的额尔齐斯河谷、台湾海峡都是著名的狭管风道。
二、按其他特性划分
1. 按风向稳定性
(1)盛行风:一个地区主导风向的风,如上述的西风、信风。
(2)不定风:风向变化不定的风。
2. 按热力性质
(1)冷风:从冷区吹向暖区的风,如冬季风、冰洋气流。
(2)暖风:从暖区吹向冷区的风,如夏季风、焚风。
(3)干热风:又干又热的风,如焚风、非洲的哈马丹风。
3. 按风力大小
微风、轻风、大风、狂风、飓风等(常用蒲福风级表示)。
三、高考核心考点与答题技巧
1. 成因分析题
(1)关键词“季节”:优先考虑季风或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
(2)关键词“昼夜”:优先考虑局地风(海陆风、山谷风)。
(3)关键词“干热”:优先考虑焚风。
(4)关键词“地形”:优先考虑峡谷效应(风力加强) 或焚风(背风坡干热)。
2. 影响评价题
(1)气候:风带来热量和水分(如夏季风),或导致干燥寒冷(如冬季风)。
(2)农业:焚风有利有弊;干热风导致减产;风能授粉但也可能传播病虫害。
(3)大气环境:风能扩散污染物,但也可能将污染物输送到下风向地区。
(4)交通与能源:大风影响航行安全;峡谷、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
3. 综合思维
实际的风往往是多种风叠加的结果。例如,沿海地区冬季某天的风,可能是(西北季风 + 海风)的合力。分析时要有“背景风 + 局地风”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