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开名师工作室成员陈惠莉在新教材培训会上讲授公开课。 资料图片
吴云开名师工作室成员陈叶叶在中国教育学会外专委年会上现场授课。 资料图片
编者按
突出语用功能而忽略思维能力培养,是当下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一些教师认为思维培养是“理科专属”,在课堂上一味讲解词汇、句型和语法,找不到语言与思维的联结点,导致学思脱节。福建吴云开名师工作室开展的“思行外语”教学改革,为落实新课标理念、强化学科育人功能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学生思维的培养,课堂是最好的场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一直倡导思考立学、思维立课、思想立身,塑造个体终身发展能力,树立文化自信,在思行合一中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柴火间:将英语学习加热到沸点
我1995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成为福州一所郊区中学初二年级英语教师。“扎根现实—能动创新—思行统一”的新教师上岗指南让我产生“课改先改课,转型先转思维”的想法。于是,我像福州美食大杂烩一样变着花样上课。两年后,我培养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证实了思维教学的可行性。
1997年,学校给了我一间7平方米的柴火间。柴火间无窗无水源,但给了我独立的思考空间。晚上的柴火间成了我反思教学、改进教法和准备明天课程内容的工作间。无柴火的柴火间“烘”出我的“四有”追求:做有智慧的教师、上有思维的课、育有德才的学生、成有思想的人。我开始以“导学—自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福州是严复故里,我借鉴严复外语学习思想,初步形成思行合一教学模式,倡导以学习为中心、以课堂为重心、以思维为核心的理念,致力于研究通过思维发展解决英语教育中“文化难懂、事理难通”的问题。后来,我在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学习班首席专家黄远振教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思行合一的教学主张。
山海间:协作推进思行合一的育人实践
2018年,我主持福建省首个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利用“教育丝路”应用场景,在新疆、西藏、宁夏等地建立思维工作坊。19个跨区域工作坊、48个多层次名师工作室,构成“思行外语”山海协作网。
柴火间引燃了教学变革的火种,山海间印证了教学研究的价值。“思行外语”主张思行合一,从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师生思维、体悟学科思想三个层次,力求思正即行、身体力行、事在必行。外语学习一要内化外语,即通过实践与认知加工,将外语知识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语言能力体系,使学习者能够自然、流畅地应用于实际交流与思维活动中,这是从机械记忆到自主运用的质变过程;二要外化内语,内语指经过思维加工又尚未表达出来的话语,外化指内在转向外在,即在思行合一的育人实践中,通过结构化英语语言知识与中华文化认知体系,建构兼具中国话语特质与国际表达效能的跨文化言说范式,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明互鉴”的方法论跃迁。
“思行外语”通过“兴趣激发→认知建构→实践应用→文化理解→学科思想”的教学路径,实现“启思导学、言用成事、文化立人”的育人目标,实现从语言工具性到思维本体性再到思想生成性的升华。
“思行外语”的教学过程亦是师生思维互动的过程,如果将思维比作盐,把课堂比作水,盐溶于水,就成为思维盐水。思维盐水浸润课堂每个角落、渗透教学各个环节、直击师生身心体验。我借用“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这句名言,将思维型通用教学策略称为“思维花茶”,在实践中促进思维课堂化、课堂思维化。“思行外语”引导学生学思维、用思维、育思维,形塑学生迎接挑战、拥抱困难、寻找机会的成长型思维,使之提升学习探究、问题解决的能力,成为“思维着的人”。
“思行外语”把目光从极少数拔尖学生转向绝大多数普通孩子,让他们带着“行走的思维”走向高校、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人。
天地间:学科思想奠定立学成人的支点
柴火间和山海间聚焦学科实践,天地间则指向学科思想。“天地”不仅是自然存在,更是价值与秩序的载体。学科思想扎根于“天地间”的价值体系,成为个人精神世界的根基。“思行外语”以语言为载体,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逻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
如何建构思想相伴成长的教学样态?从三个载体的建设能大体得到答案:
一是课程载体:从“看得见”到“学得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颁布给思维教学打通了“绿色通道”,思维品质成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统领英语教学全过程。团队“学思用创”并举,“学教研用”一体推进,建立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效果评价“四位一体”的思维机制,并将思维教学主张物化成课型,如“三化”阅读课堂、“4C”听说课、语言综合实践“四性”课堂、“三环五素”互动课堂、文化导向项目式学习等,让思维培养扎扎实实落实到课堂中。
二是场域载体:从“学得了”到“做得到”
以下四种场域使思维教学从“学得了”走向“做得到”:一是心理场域,关注个体认知发展区和情感与社交互动区,通过教师优质心理素养和思维人格影响,关注学生如何构建知识框架并内化新信息。我和团队开展的“课改新思维 学生好心理”“情绪智力—思维课堂的前构条件”“假如教育:未来教育思维”系列研究让英语教学建在心理“地基”上,为教学创造支持性强、互助合作的场域环境。二是物理场域,“思行外语”打造校园思维空间和课堂场域,在校园文化中添加思维元素。三是社会文化场域,“思行外语”鼓励学生用审辩式思维看待中外文化,社会文化场域在闽台、中美的“姊妹校”合作交流中得到有效印证。四是虚拟场域,在人工智能支持下,我们为数字赋予情感,在可信区间建构英语乐学虚拟场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产品载体:从“做得到”到“用得了”
一是共通性产品。30年来,我们将实践和反思汇编成一系列通识读本,如《英语思维课堂:理解与实践》《立课养人:英语学思融合创新实践》《立言立课立人:英语思维课堂创新实践》等,为思维转型和课堂转型提供理念支架与实践样本。二是创生性产品。借助数字化平台,通过即时微分享、每日公众号、网络周议题等方式实现从偶然研讨到自然研讨的转变,促进教师间的“伴学伴问”和“用创并举”。三是生本性产品。学生的思维作品不断推进英语教学。我们将学生编撰的“生词趣文”、创作的“文学思维体验”等编成书册,让学生通过朋辈学习互相借鉴。如2021届陈恩赐等30名学生创作的《1+1思维话题作文》、2023届李书妃等46名学生合作完成的《概念词解读》、2024届何鸿宇等53名学生每人一份的《THINK阅读导图》成为学生中流传的“网红”读本。
从“看得见”到“学得了”,从“做得到”到“用得了”,兼具深度思考与高效执行双重特质的“思行外语”,通过“思行合一”的路径,让学生成长为有思想的行动者。
(作者系福州市仓山区金港湾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书记、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福建省教学名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6版
作者:吴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