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没中、创业黄了?“失败之夜”,他们笑谈挫折
创始人
2025-08-25 08:19:25
0

在北京的一家咖啡馆里,几位年轻人聚在一起,不是谈成功经验,而是主动分享各自的“失败”:考研落榜、创业受挫、减肥不顺……看似沉重的话题,却在轻松的氛围中化解为笑声与共鸣。

如今,“失败分享会”正逐渐在中外年轻人之间流行。他们把挫折摆到台面上,不再遮掩或回避,而是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接纳,并从中汲取新的力量。

对许多参与者而言,这些经历并非终点,而是重新认识自我、探索就业与创业路径、思考学业与感情选择的契机。当失败被重新定义为成长的一部分时,它也转化为推动大家继续前行的重要能量。

01 把失败贴上墙:

考研没中、差点误机,都能说成段子

7月12日(周六)晚上,五个年轻人没有回家休息,而是来到北京华纺新天地的三水咖啡店,参加一场名为“失败之夜”的沙龙。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起各自人生中“那些失败的事”。

沙龙组织者海蒂首先为每位参与者分发小纸条,引导大家以匿名的形式写下自己过往的“失败经历”。完成后,大家随机交换纸条,尝试从他人的视角解读上面的内容,体会不同人对“失败”的定义与感受。

活动现场一度陷入短暂的沉默,参与者们纷纷低头思索:自己人生中哪一件事可以算作“失败”?书写完成后,大家开始分享这些经历,并将纸条逐一贴在白板上。最终,所有纸条拼成了一个心形图案,构成象征坦诚交流的“失败之心”。

三水咖啡店内部

咖啡厅的主人三水从白板上随手拿起一张纸条,大声朗读:“高考没考出平时的水平,没考上心仪的大学……”她故意把尾音拖长,随即话锋一转:“那不还是考上大学了吗?恭喜你考上大学。”

接着,主持人念出了更多参与者写在小纸条上的失败故事:有人写道,“考研没能进入理想的学校,只好提前进入职场”;有人提到,“当项目组长时,组员摆烂,最后三分之二的工作都压在自己身上”;还有人说,“赶飞机时在起飞前15分钟才匆匆赶到机场,差点误了航班”。这些经历轻重不一,有些甚至算不上真正的失败,不过是生活中的小插曲,但在一些年轻人看来,也同样会带来挫败感。

而每当这样的故事被念出来,现场总会立刻响起回应:“那你不是早赚了三年的工资,早拿了三年的社保?”“碰到这种情况就得标注出每个组员的贡献度,不能让老实人把活儿全包圆。”“这哪是迟到,分明是时间管理大师,再说就算真迟到,也能改签或者换高铁。”

随着大家不断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纸条上的“失败”,原本凝重的气氛逐渐轻松起来,甚至有人大笑出声。那些写在纸条上的委屈感,也在一片自嘲与调侃中被慢慢化解。

随后,参与者们开始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败”,有人主动举手分享亲身经历。一位身材微胖的女生讲述了自己多次减肥受挫、最终学会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她最后说道:“后来我觉得,这并不是失败。不要被社会上对美或瘦的单一标准所束缚。只要符合健康的医学指标,我的各项情况都还正常,那就足够了。”

白板上贴满参与者所写的“失败”小纸条

当咖啡见底、笑声渐歇时,大家对“失败”的分享已持续到深夜。起初,活动主理人海蒂还担心报名人数不多会冷场,结果却聊得意犹未尽。虽然名为“失败之夜”,但在场的人并没有被阴郁笼罩,留下的只是畅快交流带来的放松与释然。

5天后,又一场以“失败”为主题、名为“搞砸之夜”的沙龙在好运街的致敬酒吧开场。

与“失败之夜”不同,“搞砸之夜”更像是一场谈话类节目,聚焦于职场中的“搞砸经历”。一位中国嘉宾和两位外国嘉宾依次登台,每人用八分钟讲述,分享结束后,观众可以就感兴趣的细节向他们提问。活动最后还设有开放麦环节,任何有失败故事或困惑的参与者都可以上台分享,并得到在场回应。

其中,分享者 Michelle 的经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她坦言,自己毕业后先进入一家快速崛起的互联网公司,凭着拼劲儿很快升任管理岗位,年纪轻轻就带着十几人的团队。但好景不长,随着行业寒冬来临,她也被迫离开。之后,她尝试转战新能源赛道,本以为抓住了“风口”,却因创业公司资金链断裂,再次陷入困境。

Michelle 说,正是这些起落让她意识到,所谓的“失败”并不是终点。“它让我明白,成功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我必须不断调整心态,积累新的技能和经验。韧性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她笑着说,“每次跌倒再爬起来,你才会发现,下一次突破自己的可能。”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搞砸之夜”的参与者以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为主,国籍各异。但文化差异并没有成为大家交流沟通的障碍,因为无论来自哪里,失败都是共同的人生经历,他人的故事同样能带来启发和借鉴。

嘉宾Michelle正在分享人生中的搞砸经历

02 参与者:分享失败

比心灵鸡汤管用,能获得新能量

“失败”和“搞砸”是这类沙龙活动的主题,也正是吸引年轻人参与的主要原因。大二学生沁沁坦言,她起初是出于好奇,想看看这样一个似乎充满“负面”的活动究竟会是什么样。

真正参与后,她发现台上分享经历的多是外界眼中的“精英”。他们并不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而是坦然呈现挫折,让在场的人从中得到警示。“更打动我的,是他们面对失败的态度。”沁沁说,讲述者们能用自嘲和玩笑的方式谈起那些曾经令人焦虑的经历,这本身就说明他们没有被失败击倒。“这种状态传递出很强的力量,它让我明白,失败不是终点,关键在于如何把它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这一次,沁沁虽然没有上台讲述自己的经历,但她从别人的分享中收获了两个关键词:平等和上进。

她说,当有人讲起失败时,台下常有人会心一笑,觉得“这件事我也遇到过”,或者惊讶于“原来不只是我会失败”。这种共鸣让大家意识到,挫折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例外。

至于“上进”,沁沁的感受更为强烈。她原以为“搞砸之夜”会充满负能量,没想到现场传递的全是积极信号。分享者讲述的重点不是“我有多惨”,而是“我如何走出来”。听众得到的,也不是同情,而更多是一种激励——在困境中不被击倒,点燃心底那股“我也行”的劲头。“这比任何心灵鸡汤都管用。”沁沁说。

嘉宾上台分享自己人生中的搞砸经历

在三水咖啡店参加“失败之夜”的晶晶也有类似体会。那天是周五,她原本已经有些疲惫,活动结束时已近深夜,但当她走出咖啡馆时,却觉得精神焕发,“好像重新充满了电”。

在现场,晶晶写下了自己的经历:考研失利、感情挫折、求职困境。她记得考研成绩公布那天,因未能进入心仪院校而大哭不止,最终掉档,只能提前找工作。受落榜打击影响,她一度对求职也提不起劲。

然而,如今已工作五年的她再次回望,却发现考研失败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深远地影响人生。“没考上,我就去工作了,也走出了一条新的路。现在再看,即使当初考上了,或许也会遇到新的困扰,比如毕业焦虑,甚至更激烈的就业竞争。人生的走向很难预料,关键在于如何走好当下的路。”

在活动中,晶晶还注意到,很多参与者的“失败经历”都有相似之处,考试和找工作是被提及最多的话题。当有人讲起这些经历时,往往会引起现场的共鸣。

她说,很多人对考试格外看重,哪怕过去多年,仍会记得当年的失利。一位三十多岁的参与者回忆起自己中考时未能进入重点班的经历,“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了。”但在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进入普通班少了压力,高中的青春岁月反而更自由,也算收获了别样的快乐与回忆。

在晶晶看来,学习和工作常被统一的标准所定义: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就等于成功。然而,这种“标准答案”让人忽视了内心的真实想法。“我面对考研时,其实并没有想清楚考上的动机。考上当然好,但目标并不清晰,只是顺着社会和家庭的路径走下去。”她意识到,所谓的“失败”,更多时候是外界的定义,而非自己内心的判断。

“失败之夜”活动现场

03 创办宗旨:给失败一个舞台,

让大家重新体会人生意义

海蒂是“失败之夜”的主理人。本科在美国留学时,她主修心理学和人类学,对人类的心理状态始终怀有浓厚兴趣。留学期间,她注意到一个现象:人们更愿意展示成功的一面。无论是校园活动的嘉宾大多是“成功人士”,还是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光鲜的照片和成就,失败经历往往被刻意回避。于是,海蒂萌生了一个想法——办一场专门讨论“失败”的活动,让大家认识到失败同样是人生的一部分。

在本科阶段,她第一次尝试举办“失败之夜”,邀请几位教授分享自己的人生低谷。这些在学生眼中已“功成名就”的学者,也曾有过挫折与困境,他们的讲述让台下学生深受触动。海蒂在台下听着,甚至产生了上台分享的冲动。活动结束后,不少志愿者和学生表示,希望也能有机会讲述自己的经历。

读研期间,海蒂又组织了一次“失败之夜”。这一次,她把话语权交给所有参与者。现场既有美国本地学生,也有来自亚洲、欧洲的留学生,大家畅谈各自的失败,其中不少经历与初到异国时的语言障碍、文化不适有关。这些真诚的讲述让参与者体会到,失败并不可怕,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年共同的成长经历。

留学毕业后,海蒂回到家乡北京,也把“失败之夜”的想法带了回来。一次,她在三水咖啡参加线下社交沙龙时,结识了咖啡厅主理人三水和白羊,并向他们介绍了自己的设想,很快得到了两人的支持。

在活动中,海蒂发现,不同国家的年轻人提到的“失败”多集中在学业、工作和感情等方面,而涉及婚姻、育儿或赡养老人的故事并不多。她自己分享的,也是留学期间考试不理想和感情不顺利的经历。可见在20多岁的年纪,大家面临的困境往往相似。

因此,这次活动中最令她难忘的,是一位年龄稍长的参与者讲述了自己在婚姻中的挫折。她的真诚引发了全场的凝神倾听,也让年轻人意识到:在眼前的学业和工作之外,未来的人生还会面临更多未知的挑战。

海蒂说,那次聆听让她获益良多。她开始理解,不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难免会有低谷。失败并不意味着结束,关键是能重新站起来,再次勇敢出发。

“失败之夜”参与者合影

在交流中,海蒂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往往更容易焦虑,总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而到了四十岁以后,许多人逐渐放下执念,看待问题也更加坦然。她认为,这或许就是“成熟”的表现。正因如此,当年轻参与者听完那位姐姐的分享后,反而减轻了焦虑,意识到失败并不是例外,而是人生不同阶段都会经历的过程。

她坦言,这次“失败之夜”的参与人数虽然不多,但活动氛围却超出预期。结束后,不少朋友主动询问是否还会再办。她说,自己已经开始筹备第二期,细节可能有所调整,但主题依然是分享“失败”。

“为什么要给‘失败’留一个舞台?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能谈成功,哪怕面对父母也往往报喜不报忧。失败只能藏在心里。所以我们希望有这样一个空间,让大家有机会把失败说出来。”三水咖啡店主理人三水这样解释自己支持举办这类沙龙的原因。

采访最后,她又补充道,庆祝“失败”并不是否定成功,而是提醒年轻人:要允许自己不完美,也要接受人生的低谷。当挫折能够被坦然说出,它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力量,帮助人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

记者手记:

学会面对失败是一种教育

失败是什么?在80后的成长记忆里,常听到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这些年,这句话似乎越来越少被提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更愿意在社交平台展示光鲜的一面。朋友圈、微博里常常充斥着“成功”和“幸福”的瞬间,让人产生落差感。正因如此,年轻人更敏锐地意识到:相比一味追逐成功,承认和直面失败同样重要。

其实,很多年轻人并不是不能接受挫折,而是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化解。他们更倾向于务实——不逃避、不粉饰,而是把一次次失败视为成长的必经之路。

前几天,北京有一场青少年足球赛,我带着9岁的孩子参赛。其中一场我们输了20多个球,孩子们一开始挺沮丧,但没过多久就调整过来了。第二场再被进球时,他们反而踢得更自如、更自信。我把这看作体育带来的“失败教育”:当失利被一次次经历,挫折感反而淡化,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从失败中找到力量。

所以,失败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或许就是“原来如此”“不过如此”。当一个人能坦然接受,并敢于讲述自己的不顺时,他就已经找到了新的社交方式和自我治愈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接受,并相信“总有转机”——不会因一次跌倒就此趴下。而这份勇气与坦率,正是新一代年轻人的务实之处。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杭州:新学期将在中小学全面开展... 图源:杭州教育发布 8月22日,杭州市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培训...
一台要三万元,涨价的小电驴我们... 说起中国的特色交通工具,外号“小电驴”的电动自行车一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凭借着电动自行车优势,中国已...
胡雷称去见离世女孩最后一面被拒... 近日,拾荒公益人胡雷发布视频称,自己长期资助的一名甘肃女孩薛某某于8月18日不幸离世。25日凌晨4点...
西安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收费多少?... 宝子们好呀 自从免保教费政策出来之后 很多小伙伴在问 西安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是多少? 小编为大家整理...
港股暴涨15%,全国展厅爆满,... 电车界8月25日消息 蔚来最近风头正劲。 今日港股开盘,蔚来汽车表现强劲,涨幅一度逼近15%,股价稳...
原创 飞... 日前,丰田在泰国那边推出了Yaris Ativ的混动版,念寒一看这车,就觉得它挺接地气的。 众所周知...
宇树科技被起诉,上市关键期遭遇... 因涉及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宇树科技被起诉。 天眼查APP显示,宇树科技近日新增1条开庭公告,原告为杭...
迎接AI时代的工作方式 钉钉C...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我们决心清空过去,以归零的心态,为AI时代打造一个全新的产品。”8月25日...
美副总统:美国不向乌克兰派地面... 8月24日,在美媒播出的节目中美国副总统万斯重申,美国不会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但将发挥作用确保乌克...
国民党主席职位如烫手山芋?蓝营... 据凤凰卫视报道,国民党十月将进行党主席改选,现任主席朱立伦公开点名台中市长卢秀燕接班遭到拒绝,传卢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