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若是谁家孩子能去美国读本科,那可是能写进家族光荣簿的大事。
亲戚朋友逢年过节都要提上一句:“某某家的孩子在哈佛、在哥大,未来前途无量。”
可到了今天,同样的场景已经很难再看到了,饭桌上大家聊起留学,不再是羡慕,剩下的只有叹气:“学费吓死人,回国没优势,留美更悬。”
有人调侃,过去留学像黄金大道,现在更像是个大坑,踩进去就可能血本无归。
为什么短短几年之间,留学这条路的风光不再了?
国内名校本科海外升学比例显著下降
以北京大学为例,其本科生选择境外深造的比例从2019年的25.3%降至2024年的18.4%,减少了208人。
这一降幅不仅与疫情有关,更与出国留学回报率降低、海归光环褪色等因素密切相关。名校本科生的选择具有风向标效应,国内普通高校毕业生也会参考效仿,将“留学梦”改为国内深造。
留学热度下降的多方面原因
经济理性因素:一般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注重“产出”,但不少案例显示留学存在“高投入,低回报”情况。
如杭州一女生6年花费200万元出国留学,回国工作底薪仅2000元;
有人出国前月薪8000元,留学两年花费40万元,回国后月薪仅6000元。相关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显示,海外留学人群的实际平均年薪在2020年为26.82万元,2022年降到24.41万元,2023年上半年仅为20.45万元。2017年就有媒体调查50位海归显示,仅有10%的海归表示对现状满意。
用工理性因素:过去用工单位将职工中的海归比例作为炫耀资本、竞争资本,如今更务实,喜欢选择适合自己的员工,对海归人才不再那么狂热。这背后是国内高等教育质量与国外差距不断缩小,国内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接近甚至超越国外,没必要到海外开阔眼界。
安全与不确定性因素:某些国家频繁发生校园枪击案、对中国留学生入境进行无端盘查以及疫情带来的问题等,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对出国留学的安全性和不确定性心存疑虑。
留学政策收紧因素:美国国土安全部提交的RIN1653-AA95通过白宫审批,改写了F-1、J-1学生签证规则,过去的“学籍有效期”(D/S)改为固定年限,学不完需申请续签,续签不过就得回国。
加拿大大幅削减学签配额,澳大利亚设定招生上限并飙升签证费,英国推出合规评估,要求大学保证国际生的到校率与完成率。
留学红利消退因素:21世纪初,留学成为新一代中产家庭的“登龙门之道”,哪怕是“水硕”,挂个海外名校名头回国便能获得光环,即“留学红利”。但随着时代变化,大国博弈、地缘冲突、反对移民、产业回流等,世界不再是单一市场,留学红利正式消散。
留学行业面临洗牌
2025年的留学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洗牌,不少留学机构陷入困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留学热度下降对行业的冲击。
留学不是必选题,更不是万能药,而是一种需要审慎权衡的投资。
与其执着于虚幻的光环,不如回到本质: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有本事在任何环境下立足。
未来的赢家,不一定是昂贵留学的受益者,而一定是那些能真正适应变化、创造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