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所高校的人才招聘公告引发关注。公告里明确没提 “非升即走” 要求。不少人疑惑,“非升即走” 真要退出历史舞台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它又会走向何方?
“非升即走” 到底是什么?
“非升即走”是高校针对新聘教师实施的一种聘用考核机制,指青年教师在入职时需与学校约定聘期,若在聘期内达到既定考核要求(通常为晋升至高一级职称)即可获得续聘或长聘资格,否则将面临解聘或转岗。
这一制度源于美国高校的“准聘-长聘制”,旨在打破传统人事制度中“一聘定终身”的惰性,通过竞争激发学术生产力。
国内高校中,清华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引入该制度,随后逐渐在顶尖高校及地方院校中推广。其核心逻辑是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通过明确考核周期与晋升标准筛选优秀人才,优化师资结构。
“非升即走”的实施现状与争议焦点
制度初衷与早期成效
激发学术活力:政策推行初期,部分顶尖高校通过该制度筛选出一批优秀青年学者,促使其在压力下快速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短期内显著提升了科研产出总量。
打破铁饭碗:有效解决了传统高校论资排辈、熬年份等问题,推动人才合理流动,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凭能力晋升的机会。
现实执行中的异化问题
考核标准失衡
过度依赖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项目级别等量化指标,忽视教学质量、学术潜力及社会服务价值。例如,部分高校评副高职称需“国字号”基金项目和多篇高影响因子论文,导致“唯论文”“唯帽子”导向。
淘汰压力异化
高淘汰率与“割韭菜”争议:部分高校淘汰率超过90%,1个编制对应10余名博士竞争,甚至中途改变晋升标准,导致青年教师职业安全感缺失。
“非升即转”现象:未通过考核的教师被迫转岗至行政、后勤甚至保安岗位,背离人才培养初衷。
学术生态与教师权益受损
短期功利化倾向:青年教师被迫选择周期短、易发表的“安全课题”,不敢挑战高风险、长周期的原创性研究。
教学边缘化:部分教师为专注科研牺牲教学精力,出现“上课应付、科研拼命”的畸形状态。
身心压力加剧:长期高压导致失眠、抑郁等心理问题,经济与精神双重负担影响人才成长。
制度调整趋势与改革方向
政策反思与高校实践探索
近年来,多所高校开始调整政策,明确“无非升即走”要求。例如:
中国海洋大学:高层次人才工程教授纳入事业编制,不实行竞争性淘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所有岗位均明确不实行“非升即走”;
地方院校:如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广西科技大学等,通过事业编制引进博士,弱化考核淘汰压力。
专家建议与改革路径
优化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分类评价机制,结合学科特性平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指标,推行代表作制和同行评议,破除“唯论文”量化考核。
合理控制淘汰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拟定“准聘转长聘”的合理比例,并为长周期研究或冷门学科青年教师提供特殊支持。
强化权益保障与人文关怀
完善住房补贴、婚育支持等同基本保障,提供心理服务;
设置考核结果申诉制度,允许青年教师证明研究潜力与价值。
未来走向:从“淘汰焦虑”到“护航成长”?
当前高校政策调整并非否定竞争机制,而是对异化现象进行纠偏。未来改革需平衡激励与保障功能——既保留制度对学术活力的激发作用,又通过分类评价、降低淘汰率、强化培养支持机制,为青年人才创造包容创新试错的环境。
正如业内反思指出,当“非升即走”升级为以成长为导向的“能升则留”,才能真正实现高校育人使命与科研创新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