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据媒体近日报道,山东省临沂市下辖的部分区县出现教师跨学段任教现象。新学期开学前,一批原本任教于小学或初中的老师,将被调配至高中教学。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口结构变动与教育需求之间的深度联动。
出现“小学老师去教高中”这一情况,主要源于学龄人口规模的变化,促使当地重新配置教育资源。据教师反映,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当地迎来一轮生育高峰。至2032年,这批儿童将进入高一阶段,师资缺口凸显,于是让部分小学、初中教师陆续转岗为高中教师。然而,现实困境在于,高中教学在知识深度、课业压力等方面都与小学、初中阶段教学存在显著差异。原本熟悉小学数学“数与运算”教学的老师,突然面临函数、立体几何等高阶内容,无异于“刚出新手村就遇到大BOSS”。即便这些教师持有合规的高中教师资格证,其能否胜任教学任务,也有待考验。
当然,跨学段任教既是一种挑战,也蕴含着机遇。如果能够通过增设培训机会和多层次考核,帮助跨学段任教的老师真正掌握胜任不同阶段教学任务的能力,让专业背景与岗位需求能够逐渐契合,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了解教师们的职业诉求和家庭压力,为他们设计合理上升通道与缓冲机制,避免教师陷入被动应付。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将小学教师调往高中教学,虽可解一时之需,但仍属于“治标之策”。试想,如果再过几年该怎么办,难道还让教师们跟着孩子去“教大学”吗?这显然不现实。教育是一项持续稳定投入且需要耐心耕耘的事业,教育布局和区域规划应做得更加长远。比如,结合人口趋势建立动态预测机制,优化学区资源配置;推动跨校区乃至跨区域的教师合作共同体,借由培训基地和示范学校形成支持网络……如此一来,才有可能避免师生和家长陷入被动与恐慌,实现统筹兼顾、稳健优质的发展。
当人口结构发生新变化,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都会掀起连锁反应,教育只是其中之一。教师跨学段任教引发的讨论,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别只盯着眼下这一个“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方能实现资源整合,科学、高效地应对挑战。(周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