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前几天在超市看到一位妈妈,对着五岁的孩子发脾气:“跟你说过多少遍,拿东西要轻一点!你看饼干盒都被你碰歪了!” 孩子低着头,手里攥着饼干,眼里满是慌乱。
其实那盒饼干只是稍微倾斜,完全不影响,可妈妈却不依不饶,念叨了一路“你怎么总这么毛手毛脚”。
看着孩子蔫蔫的样子,我想起自己也曾犯过类似的错——总在“衣服穿反了”“吃饭掉了米粒” 这样的小事上较真,直到后来发现,孩子越来越胆小,做什么都怕“做错挨说”,才明白:养孩子最忌讳的,就是在小事上不断消耗他。
1、别在“生活习惯小事”上消耗:允许不完美,孩子才能慢慢成长
邻居家的男孩小宇,上幼儿园时总被妈妈念叨“太慢”。早上穿衣服,妈妈嫌他扣扣子费时间,直接上手帮他穿;吃饭时,妈妈嫌他掉米粒,一边喂一边说“你看你,吃个饭都不干净”;收拾玩具时,妈妈嫌他摆得不整齐,重新打乱了让他“按我的方法来”。
久而久之,小宇变得越来越依赖:早上醒了就等着妈妈穿衣服,吃饭时盯着妈妈的脸色,连玩具都不敢随便碰,怕“摆错了挨说”。
有次幼儿园老师让小朋友自己穿外套,小宇站在原地哭,说“我不会,妈妈没教过我”。小宇妈妈这才慌了——她总想着“帮孩子做好”“让孩子少犯错”,却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了孩子自己动手的勇气和能力。
其实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衣服穿反了,下次就知道看正反面;吃饭掉米粒,下次就会更小心;玩具摆得不整齐,下次就会慢慢调整。
如果总在这些小事上苛责,孩子会觉得“我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逐渐失去尝试的动力。允许孩子不完美,给他试错的空间,他才能在慢慢摸索中,学会独立和成长。
2、别在“情绪小事”上消耗:少点说教,多些理解,孩子才敢表达
阿雅的女儿朵朵,有次因为心爱的玩偶找不到了,坐在地上哭。阿雅当时正忙着做饭,见状立刻皱起眉:“多大点事,哭什么哭!不就是个玩偶吗?再给你买一个不就行了!”
朵朵哭得更凶了,阿雅又忍不住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任性,越哄越哭!” 结果那天晚上,朵朵躲在被子里偷偷抹眼泪,好几天都没跟阿雅说心里话。
后来阿雅在育儿书上看到一句话:“孩子的小事,在他心里都是大事。” 她才意识到,自己错了——对成人来说,玩偶丢了是小事,可对朵朵来说,那是每天陪她睡觉的“小伙伴”,是她的情感寄托。
孩子的情绪没有“小事”,你觉得“不值当” 的事,在他心里可能重如泰山。
如果总在孩子情绪激动时说教、指责,甚至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就是在消耗他的信任和表达欲。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我的情绪没人懂”,慢慢把心门关起来,不再愿意跟你沟通。
多些理解,少点说教,接纳孩子的情绪,他才敢放心地表达自己,心里也会更阳光。
3、别在“自主选择小事”上消耗:少点控制,多些尊重,孩子才会有主见
李哥家的儿子小远,上小学时想买一双蓝色的运动鞋,李哥却觉得“黑色耐脏”,非要让他买黑色的;小远想报美术兴趣班,李哥觉得“学数学更有用”,硬给他报了数学班。每次小远想自己做决定,李哥都会说“你还小,不懂,听我的准没错”。
结果小远上了初中后,变得越来越没主见:买衣服要问“妈妈,这件好看吗”;选选修课要问“爸爸,我该选哪个”;甚至跟同学约见面,都要问“我该跟他说什么”。
李哥这才着急了——他总想着“替孩子做对的选择”,却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变成了“没主见的木偶”。
养孩子不是“复制”自己的想法,也不是“控制”他的人生。
如果总在“穿什么衣服”“选什么兴趣班”这样的小事上,强行让孩子按你的意愿来,就是在消耗他的自主意识。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我的想法不重要”,慢慢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长大后也容易依赖别人。
多些尊重,少点控制,让孩子在小事上自己做决定,他才能慢慢长出“主见”,未来也能更从容地面对人生的选择。
写在最后
养孩子就像牵着蜗牛散步,你急不得,也耗不得。
那些“衣服穿反了”“情绪不好哭了”“想自己选东西”的小事,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路上,根本不算什么。
如果你总在这些小事上纠结、批评、控制,消耗的不仅是孩子的精力,还有他对世界的好奇、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对你的信任。
不如试着“松松手”:允许孩子慢一点,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的小想法。把精力留给更重要的事——陪孩子探索自然,教孩子善良勇敢,听孩子分享心里话。
愿我们都能做“不消耗孩子” 的家长,用包容和尊重,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环境,让他能自在地探索、勇敢地尝试、自信地长大。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