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路上,每个家长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可有时候,咱们以为的“为孩子好”,反而会悄悄伤害孩子。尤其是下面这5种行为,看似平常,却会慢慢磨掉孩子的自信、勇气和安全感,很多家长天天在做,自己却没察觉。
带孩子
第一种是“总拿孩子跟别人比”。“你看邻居家小明,这次又考了满分”“表姐画画那么好,你怎么连简笔画都画不好”“人家孩子都会自己穿衣服了,你还得让妈妈帮”——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咱们总觉得“比一比能激励孩子”,可在孩子听来,这不是激励,是否定:“妈妈觉得我不如别人,我很差劲”。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自卑,要么总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要么故意跟你对着干“你觉得别人好,那你找别人当孩子啊”。就像我同事的儿子,以前很喜欢弹钢琴,可同事总拿他跟“钢琴神童”比,说“你怎么练这么久还弹错”,后来孩子再也不碰钢琴了,说“我永远赶不上别人,练了也没用”。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与其跟别人比,不如跟孩子的昨天比:“你今天比昨天多认了3个字,真棒”,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认可。
第二种是“动不动就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摔了一跤哭了,你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真娇气”;孩子说“我怕黑”,你说“黑有什么好怕的,胆子真小”;孩子不想去幼儿园,你说“幼儿园那么好玩,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咱们总觉得“要让孩子坚强”,可却忘了,孩子的感受是真实的——摔疼了就是想哭,天黑了就是会害怕,不想跟爸妈分开就是会难过。你否定他的感受,就是在告诉他“你的想法不重要,你不该有这样的情绪”,慢慢孩子会把情绪藏在心里,以后遇到委屈也不跟你说,甚至觉得“我的感受没人在乎”。正确的做法其实很简单,比如孩子怕黑,你别说“别怕”,而是说“妈妈知道你怕黑,妈妈陪着你,咱们一起把小夜灯打开好不好”,先认可他的感受,再帮他解决问题,孩子才会有安全感。
第三种是“替孩子做所有事”。“你别动,妈妈帮你系鞋带”“这个玩具你拼不好,妈妈来帮你”“你别洗碗,万一摔碎了割到手”——很多家长怕孩子累、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做不好,就把所有事都包了。可孩子的成长,就是在“自己做事”中学会独立的:自己系鞋带,会学会耐心;自己拼玩具,会学会坚持;自己洗碗,会学会承担责任。你什么都替孩子做,孩子会觉得“我什么都做不了,必须靠爸妈”,长大后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逃避。就像小区里的一个男孩,上小学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因为奶奶总说“你穿得慢,奶奶帮你”,后来在学校,别的同学都能自己穿,他只能等着老师帮,慢慢变得越来越内向。其实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哪怕做得慢、做得不完美,也是一种成长。
第四种是“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亲戚来家里,孩子调皮了,你当着大家的面说“你怎么这么没礼貌,平时教你的都忘了”;在超市里,孩子非要买零食,你说“你能不能别这么馋,丢不丢人”;甚至在微信群里,你还会跟别人吐槽“我家孩子太不听话了,真让人头疼”。咱们总觉得“当众批评能让孩子长记性”,可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当着外人的面被骂,他会觉得特别丢人,甚至会恨你“你为什么要让别人看我的笑话”。有的孩子还会故意跟你对着干,比如你越当众骂他,他越调皮,因为他想“我反正已经被骂了,索性闹到底”。要是孩子做错了,不如把他拉到一边,小声跟他说“刚才那样做不对,咱们下次应该怎么怎么样”,给孩子留面子,孩子才会愿意听你的话。
第五种是“情绪不好就拿孩子撒气”。工作不顺心了,孩子稍微调皮一点,你就大吼“你能不能别烦我,看见你就生气”;跟老公吵架了,孩子想让你陪他玩,你说“别来找我,我没心情”;甚至自己不小心打翻了杯子,也会迁怒孩子“都怪你刚才在旁边捣乱”。孩子不是你的“情绪垃圾桶”,你把坏情绪发泄在他身上,孩子会觉得“是不是我做错了,妈妈才不开心”,慢慢变得小心翼翼,看你的脸色行事,甚至会模仿你的样子——以后他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拿别人撒气。其实情绪不好的时候,你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现在有点不开心,想自己待一会儿,等妈妈好一点了再陪你玩”,既坦诚又不会伤害孩子,等你冷静下来,再跟孩子好好相处。
很多时候,咱们伤害孩子,不是故意的,而是没意识到这些行为的影响。育儿就像走平衡木,既要爱孩子,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少一点否定,多一点认可;少一点包办,多一点放手;少一点脾气,多一点耐心——这样,孩子才能在爱里健康长大,成为自信、勇敢、有担当的人。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咱们别因为一时的疏忽,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