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毕业生又创纪录——1222 万人走进就业市场,比上一年还多 43 万。
学校数量跟着水涨船高:全国 3117 所高校里,2868 所是普通高校,本科 1308 所、专科 1560 所。为了托住这波人潮,教育部一口气新增了 29 个本科专业,人工智能教育、舞蹈治疗、低空技术……名字听着就“未来感”十足。
学生们的心态也变了。他们最怕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一份累到没空喘气、又看不到成长的工作”。于是,官方招聘网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齐上阵,简历先让 AI 润色,面试先跟 AI 彩排,信息渠道越多元,心里越踏实。
挑公司时,工资条不再是唯一指标。发展前景、办公氛围、培训体系这些“软福利”悄悄爬上清单。一句话:钱要给到位,成长也要跟得上。
另一边,用人单位的算盘打得啪啪响。校招战线拉得最长的能跑 10 个月,最短 1 个月就收官。计算机、半导体行业继续“撒币”抢人,房地产、医药则收紧了荷包。线下宣讲、双选会仍是标配,但直播间、公众号、短视频也成新战场。
想提前锁定好苗子?企业干脆把课堂搬进公司——实习项目、联合实验室、企业导师轮番上阵,既让学生提前“踩点”,也给自己囤下一批熟手。
总结一句:毕业生在挑未来,企业在拼未来,双方都在用新工具、新标准重新写“就业”这两个字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