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一直在浅层次的技能上过瘾
创始人
2025-08-27 15:33:42
0

嗨,我是瑞秋。

不知不觉,暑假就快要结束了。

假期的最后一周,我们没有特别的安排,只打算安安静静地度过,慢慢调整到开学的节奏。

或许有人觉得,既然是最后一周了,更应该带孩子再疯狂玩一场,这样才算尽兴。

但在我看来,快乐的形式其实有很多,并不一定非得是热闹与狂欢。

昨天上午,我们一家人都待在家里。

我带着妹妹和弟弟画画,哥哥则一个人窝在沙发上,安安静静地看了将近两个小时的书。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完全沉浸其中,丝毫不受我们在一旁吵吵闹闹、谈笑聊天的影响,整个人像是进入了书里的世界。

其实,大儿子平时是个特别爱闹腾的孩子,玩起来也能很疯。

但那一刻,看到他安静而专注地读书,我心里还是挺感慨的。

读书看起来平淡,甚至有些枯燥,不像去主题乐园、看电影、玩游戏、刷视频那样能立刻点燃兴奋点,让人瞬间振奋。

然而,读书带来的,是另一种更持久、更深入的喜悦。

这让我更清楚地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快乐都是一样的。

有些快乐只是浅层的刺激,热闹一时就过去了;而有些快乐却能真正滋养孩子,让他们在安静中建立起专注与耐心,收获更深的满足。

这种深层次的体验,才是我们更希望孩子去习惯和热爱的。

毕竟,如果孩子总是沉迷于浅层的技能和快感,就很容易错过那些能真正让他们成长的深度积累。

1

让孩子体验“慢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不只是孩子,大人似乎也越来越缺乏耐心。

社会不断告诉我们要对自己好一点,要及时行乐,甚至没福也要硬享。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我们渐渐习惯了用最快的方式追求享乐:买一件新衣、喝一杯奶茶、看一场电影……快乐似乎触手可及。

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只要玩手机、看电视、去游乐场、逛商场购物,就能立刻收获快乐。

这种“即时奖赏”对大脑极具吸引力,因为它来得太容易,不需要等待,不需要努力,瞬间就能拥有。

但由此带来的风险是孩子的大脑会逐渐被这种快感驯化。

他们越来越习惯短平快的满足,也越来越难以忍受那些需要等待、需要努力、需要长期投入的过程。

一个很直观的现象是:孩子玩手机时能连续几个小时不喊累,但一旦让他们安静读半小时的书,就坐立不安;面对需要深度思考的学习任务时,很快就感到挫败,难以坚持。

这不能简单地用一句“孩子不是读书的料”搪塞过去。

很多时候, 问题在于孩子习惯了浅层次、轻松愉快的刺激,以至于在真正需要延迟满足的学习和成长上,逐渐失去了耐心和自制力。

所以,在这个强调“及时行乐”的时代, 我们反而更需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慢下来。

让他们去经历一些看似枯燥,却能带来深度收获的过程。

过去几天,我的儿子刚刚拼完了一副1000片的拼图。

不得不说,这个过程真的极其考验耐心,满桌子细小的拼块,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需要一次次静下心来观察、比对、尝试,才能慢慢拼合。

可就在那图案一点点显现、最后终于完整呈现的那一刻,那份成就感与喜悦感,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的。

这种“慢体验”格外重要。

像拼图、长跑、阅读、徒步这些事,进行时也许并不刺激,甚至略显枯燥乏味;但当孩子咬牙坚持、最终跨过内心的惰性和退缩时,收获的那份满足与喜悦才是更深远的。

相比转瞬即逝的快感,这种通过努力换来的深层快乐,才是真正能滋养孩子一生的力量。

2

不要只停留在“聪明”的表面

很多父母常会说:我们家孩子可不是只顾着玩,我们也很重视学习啊。

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机会,他们愿意花大价钱去尝试各种课程:编程、乐高、乐器、运动……只要觉得对孩子有益,父母都愿意尽力提供资源。

然而,很多事情在刚开始接触时确实容易上手,孩子学得快、掌握得快,父母也因此暗自欣喜,觉得孩子聪明机灵。

可是真正想要坚持下去、学得深入,就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耐心和努力。

我有一位朋友就分享过这样的经历。

她一开始给孩子报了钢琴课,还特意花重金买了一台钢琴,并提前缴了一年的课时费。

起初,孩子很有兴趣,学得也很快,没多久就能弹几首小曲子,全家人都觉得孩子很有弹钢琴的天赋。

可没过多久,瓶颈期就来了:有些旋律怎么也弹不顺畅,孩子逐渐失去耐心,每天练琴慢慢变成一件痛苦的事,一到要练琴就开始抗拒。

最后,朋友觉得孩子可能并不适合学钢琴,便选择了放弃。后来他们又尝试小提琴。

刚拉琴时,孩子也很有兴趣,朋友甚至一度以为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兴趣点。

可很快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随着难度增加,练习带来的挑战和压力让孩子越来越抗拒,再加上学习任务繁忙,小提琴最终也被搁置。

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常见。

很多孩子在刚接触新事物时,好像学得特别快,很快就能入门,家长也容易被这种“轻松上手”的假象冲昏头脑。

可现实是,任何技能一旦走向深入,想要真正精进,绝不会是轻而易举的。

无论是乐器、阅读、数学思维、写作还是运动,都会经历一个共同的过程:枯燥、挫折和打击,轮番上阵。

即便孩子确实有一些天赋和兴趣,也不可能一路顺风。

如果孩子总是停留在“刚入门的轻松阶段”,一旦需要真正付出耐心与汗水就选择退缩,那么最终只能什么都浅尝辄止,难以学得深入。

所以,兴趣班本身没有问题,尝试也没有问题。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 别让孩子始终停留在“聪明”的层面。聪明和灵性只是起点,它们永远无法替代长期积累与坚持。

真正有价值的能力,注定是困难的,需要日复一日的打磨和付出。

与其急着替孩子寻找所谓的“天赋点”,不如教会他们:在面对枯燥和困难时,能不能坚持下去。这,才是决定孩子能走多远的关键。

3

输出型爱好,才是孩子成长的加速器

兴趣爱好当然要有,只不过在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上,值得我们多花些心思。

你会发现,很多看起来特别吸引孩子的活动,比如去游乐场、看电影、刷视频、逛街、买东西,本质上其实是别人创造,孩子消费。

孩子只需要坐在那里,不用动脑、不用动手、不用付出努力,快乐就会像潮水一样涌到他们面前。

这种体验确实痛快,因为孩子几乎零成本就能获得满足。

心理学上称之为“输入型爱好”,也就是由外界不断向孩子输入信息和感官刺激。

并不是说这类爱好不能有,孩子也需要轻松娱乐。

但如果孩子只是被这类输入型爱好填满,那么他们在成长中就会缺少深度的积累。

与之相对的,是“输出型爱好”。

所谓输出,就是孩子不只是被动接收,而是要主动思考、加工,再产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比如:

读完一本书写下读后感,或者画出思维导图;

看到一个美景,自己动手画出来;

学会一首曲子后在家人面前演奏,甚至尝试自己作曲;

做完科学小实验后,把过程讲解出来。

这些,都是从输入走向输出。

输入型爱好往往停留在浅层次,注意力被快速刺激吸引,但很快就过去了,不会留下多少痕迹。

而输出型爱好更深层次:孩子必须把学到的内容真正消化,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再表达出来。

这个过程,孩子不仅锻炼了思维逻辑能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还能带来更大的成就感。

当孩子体验到,我的努力能变成一件作品,他们心里会形成强烈的正反馈, 坚持和努力是有意义的。

这种力量,比刷一个小时视频或去一次游乐场,要深刻得多,也持久得多。

4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全新别克GL8陆尊正式上市,这... 提及中大型MPV,在燃油车时代,你必然绕不开别克GL8:GL8就是中大型MPV的标杆之作,直接为中大...
五菱汽车2025年上半年营收超... 8月26日晚间,五菱汽车(00305.HK)发布公告称,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约40.25亿元...
国资车企智能化突围战:华为鸿蒙... 【CNMO科技】当德系豪华车徽章与中国科技基因交融,当国资巨头的生产线接入鸿蒙神经中枢,当售价20万...
瑞银:升吉利汽车(00175.... 瑞银发布研报称,吉利汽车(00175.HK)目前估值处于合理水平(相当预测明年市盈率11.4倍),目...
纯电遇阻,smart押注“EH...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当下,smart依旧没有理清“我是谁”。 作为202...
中国新能源汽车启动极地测试 阿... 8月26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中汽中心工程院与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启动“新能...
零跑汽车夏测“剧透”:多款未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8月27日,零跑汽车官方公布了旗下车型在吐鲁番开展夏测的大合照,出镜的车辆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