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四个终于可以一起去上学了!”
这句话让大家庭瞬间被欢喜填满
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的农家小院
武有志和武有成兄弟俩收到好消息——
家里的四个孩子一起成功上岸郑州大学!
取得郑大录取通知书的四姐弟
2025年
双胞胎姐妹武晓飞、武晓燕
双双考入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攻读硕士研究生
她们叔叔家的弟弟武铭洋
也以高考佳绩考入郑州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
而在此前
武铭洋的亲姐姐武珂冰
已是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
“姐弟四人同读郑大”的心愿终于成真
“一研为定”:
双胞胎姐妹的考研同频路
武晓飞和武晓燕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花
从小学到高中始终形影不离
虽曾在本科阶段短暂分离
但她们在考研路上再次并肩
朝着共同的目标“郑大”坚定前行
姐妹俩童年合照
回忆起求学路
从小到大,她们的成绩总在伯仲之间
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
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时
对方彼此安慰、彼此牵挂
这种刻在成长里的互助
成了她们考研路上最坚实的底色
出于多重考量
她们几乎没有犹豫
就定下了“一起考郑大”的约定
为了让这份约定更有仪式感
她们建了一个名为“一研为定”的微信群
从备考初期开始
群里姐妹俩相互鼓劲、打卡
简单的打卡背后
是跨越两座城市的相互监督
姐妹两人的群聊和打卡记录
复试时她们共同坐车去郑大
在校园里熟悉环境时
两人还趁着空隙互相模拟练习英语口语的自我介绍
你问我答间
紧张感渐渐消散
考研结束后
她们约着好朋友去洛阳拍了古装照
镜头里的笑容
是对这段奋斗时光最好的纪念
铭记彼此共同走过的路
从小学同学到考研路上的“战友”
再到未来郑大校园里的“校友”
这对双胞胎姐妹的故事里
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
却藏着最动人的陪伴
就像她们说的
“我们同频共振,相互靠近,
彼此支撑着共同进步”
郑大不是终点
而是她们漫长人生里
又一段共同奔赴的开始
相继前行:循着彼此的脚步
武有志和武有成是一对亲兄弟
在武有志有了双胞胎女儿之后
武有成的家庭也相继诞生了
女儿武珂冰和儿子武铭洋
四姐弟自小相伴成长
一同书写作业、嬉戏玩闹
在生活与学习的旅程中
他们彼此倾诉困难
相互给予建议
他们对学习始终保持着热忱
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律能力悄然养成
这无疑成为他们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四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凑在一张书桌前的场景
是两家小院里最常见的画面
彼此之间没有刻意的“监督”
只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到了初高中
彼此间的互助变得更有针对性
双胞胎姐妹先一步升入高中
遇到难懂的知识点
会提前记下来
等弟弟妹妹上到同一阶段时
主动透露难点、分享解题思路
姐姐们送弟弟上高中
榜样的力量也在姐弟间悄悄流动
弟弟妹妹常常会以姐姐们为榜样不断追赶
看着姐姐们对知识的认真
弟弟武铭洋对学习更不敢松懈
而在姐姐们眼里
弟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成绩常年比她们更靠前
这份追赶也让四个孩子始终保持着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人先后取得郑大的录取通知书
在相互影响、共同奋进的氛围里
逐梦的脚步相继迈出
身边亲戚朋友对郑大好评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高校
的美誉
不知不觉影响了他们对于学校的选择
展望未来
四人虽规划各异
但皆朝着各自的方向奋力前行
武铭洋坚定地表示:
“我想专注学好专业课,力求精进”
武珂冰也有着明确的目标:
“我向姐姐们问了一些考研的经验,
接下来这一年我打算全力备考考研生”
家风无声:托举成长的力量
四姐弟的成长也离不开父母们的言传身教
谈及教育
两位父亲说的最多的就是:
“让孩子踏实读书,别操心家里,
我们全力支持。”
武家每到香菇采收季
家人就忙得脚不沾地
但父母们从不让孩子因家务耽误学习
“俺们吃了没文化的苦,
就盼着孩子多读书,
走出不一样的路”
四姐弟和家人们的合影
他们的支持
藏在不打骂、多鼓励的细节里
小时候双胞胎姐妹俩如果考得好
父亲便会给她们买个蛋黄派作为奖励
而每当孩子遇到学习或者生活上的困难时
妈妈们也总是默默陪伴、耐心鼓励
武晓飞和妈妈共同查看录取通知书
在这样的家风滋养下
四姐弟养成了积极、上进的品格
更传承了彼此扶持的温情
更难得的是
两个家庭有着高度一致的价值观:
不重成绩重品质
在他们眼里
“孩子幸福健康比什么都强”
“孩子不跟同学吵架、懂礼貌、愿意学”
比考多少分更重要
两个家庭朴实的家风
成了四个孩子最踏实的“底气”
武珂冰武铭洋和父亲武有成
从一起写作业的小院到共同走进的郑大校园
四姐弟的成长里
有彼此扶持的温暖
从香菇棚里的忙碌到蛋黄派里的鼓励
两个家庭的家风里
有最朴素的教育智慧
武家四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
而彼此间的相伴与支持
或许就是他们能一路并肩、共同优秀的最好注解
正如郑州大学“求是 担当”的校训所言
武家四姐弟正以青春之我
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