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多重背景,以真诚地、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解读来访者的内心与行为。从来访者的角度出发,同感来访者的感受、尊重来访者的情感,让来访者感受到安全、接纳、平等、尊重的咨询氛围,陪伴来访者一起走过迷茫低谷。
各位家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妈妈性格不好对孩子的影响,这影响就像一场无声的涟漪,表面上看着没啥大动静,实际上影响可老深远啦!
首先是情绪的“隐形遗传”。妈妈的情绪啊,就跟空气似的,孩子天天都得“呼吸”。要是妈妈老把家整成“情绪高压锅”,动不动就摔门、冷战、撒泼,孩子那是会本能地模仿她的表达方式。孩子学会的第一句话估计就是“别惹妈妈生气”,可这么一来,自己的情绪就只能像纸团一样被揉巴揉巴,塞到沉默的口袋里啦!
然后是行为的“生存策略”。孩子长期生活在高压环境下,那可就进化出“生存技能”了。有的孩子会变成讨好型人格,就像踩着弹簧的木偶似的,整天琢磨妈妈喜欢啥;有的孩子会有攻击性反弹,把一肚子委屈变成尖刺,扎向同学或者宠物;还有的孩子会自我封闭,一头扎进书本或者游戏里,给自己筑起一座“妈妈看不见我”的堡垒。
再说说社交的“隐形伤痕”。妈妈要是冷漠或者挑剔,孩子就会误判世界。他们社交雷达会失灵,分不清别人是开玩笑还是嘲笑,总觉得别人跟妈妈一样讨厌自己;还会预设防御关系,宁可自己孤独着,也不愿意冒险被伤害;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就像踩在流沙上跳舞一样。
接着是价值观的“扭曲镜像”。妈妈要是偏执,孩子的认知也会受影响。比如妈妈觉得考99分就是“失败”,因为“差1分就是废品”,这会让孩子戴上完美主义的枷锁;妈妈要是用“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必须……”的逻辑绑架孩子,孩子会早熟到窒息;要是妈妈老说“你就是没用”,孩子可能会用一辈子去证明这句话是对的。
希望的“裂缝微光”还是有的。改变啥时候都不晚。有位妈妈说,她发现自己要吼叫的时候,就先冲进洗手间哭半小时。这半小时,就是孩子从“情绪垃圾桶”变成“安全岛”的转折点。咱可以用微小行动代替宏大承诺,把“别惹我”换成“我需要冷静5分钟”;也可以跟孩子承认自己不完美,说“妈妈有时候控制不住脾气,但我会努力”;还可以引入“第三空间”,让爷爷、老师或者心理咨询师成为孩子的情绪缓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