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AI教育
重在培养创新思维 特约评论员 程振伟
杭州率先迈出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一步——从新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个学年不少于10课时,并同步发布课程纲要和教师素养框架。这一举措不仅走在全国前列,更展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教育理念:人工智能教育不应是应试的附庸,而应是素质的养成。它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由感知到认知,由用心到用脑,最终达到动脑动手的知行合一。
杭州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现了明显的渐进性特征。低年级学生从“使用意识”起步,中年级开始“主动使用”,高年级尝试“协同解决问题”,初中阶段培养“价值辨别”,高中阶段则提升到“创作创新”。这种分层递进的安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避免了一刀切的盲目冒进。人工智能素养的形成,也需要经历从意识启蒙到能力培养的循序过程。
然而现实中,人工智能教育却面临着被异化的潜在风险。在科技浪潮的冲击下,在传统教育意识驱动下,存在着将人工智能教育简单等同于编程竞赛、算法比拼,用考级、评分、排名等应试手段推动教育教学的可能性。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违背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初衷,不仅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反而可能扼杀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本质是培育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而非简单的技能训练。
要践行素质生长式理念,首先需要瞄准教育评价方式。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不宜采用传统学科的量化考核标准,而应关注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参与度、创新性和合作精神。
其次,人工智能教育需要打破校园围墙,善用社会资源。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科技馆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科创潜力,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让学习回归生活,让知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不应追求高深算法的掌握,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对创新的热情、对伦理的思考,培养从心到脑、从脑到手、从手到心的知行合一过程。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正重塑人类社会。只有坚持素质生长式理念,避免应试教育的短视行为,才能在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培养出既掌握技术又具备人文关怀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