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后的关键选择
高考失常错失梦校后,D 同学放弃国内一本院校,选择西交利物浦大学精算专业,看中其 “全英文授课 + 申研优势” 的跳板属性。入学时便立下目标:研究生必冲英美顶尖院校,本科四年始终以 “GPA + 科研 + 实习” 三维度规划学业。
2、同校学姐的成功启示
大三时,梁云淇学姐(牛津 / 耶鲁等 10 + 名校录取者)的线下分享会成为转折点。学姐与她相似的中外合办背景、跨专业申研路径,让她意识到:专业机构能精准匹配院校偏好。通过学姐推荐,她与指南者留学朱雪萍老师建立联系,老师提出的 “南极星计划”(顶尖 offer 返现机制)进一步坚定了合作信心。
科研双轨突破:参与校内 “AI 驱动稀有风险指数” 项目,用 Python 爬取财经新闻数据,构建金融稳定性分析模型;跟随博士生完成 “医疗保险保费机器学习预测” 课题,主导 LSTM 神经网络建模部分,成果发表于 IEEE 国际会议(EI 收录)。
实习技能衔接:在奢侈品数据公司 Launchmetrics 担任实习生,负责品牌声量数据清洗与可视化,掌握 SQL 与 Tableau 工具,这段经历在哈佛文书中被重点关联至生物统计的数据分析需求。
首考雅思 6.0(阅读 5.5),发现短板后制定 “分科攻坚计划”:阅读方面,每天精读 1 篇《经济学人》,总结同义替换词库;写作方面,跟从指南者外教批改 20 + 篇大作文,形成 “数据类图表模板 + 社会现象类逻辑链” 两套框架;四战前夕,参加指南者 “雅思全真模考”,针对性突破口语 part3 逻辑断层问题,最终斩获 7.0(单项不低于 6.5)。
GRE 备考:大三暑假同步开启,利用 “15 天单词速记法” 攻克红宝书,结合指南者提供的数学难题库,首考即获 328 分。
哈佛录取的戏剧性时刻:在迪士尼排队时刷新邮箱,因手机无法登录系统,指南者申请群老师耗时 30 分钟完成双重验证,最终在凌晨 1 点确认录取。“当时在加勒比海盗船上收到消息,激动到差点把手机掉进水里。”
院校匹配:英国 G5 卡本科背景,美国藤校更看 “经历与专业的逻辑关联”;
心态调节:用 “拒信分析表” 记录每所学校的拒因,转化为后续申请的优化方向。
从西浦精算到哈佛生统,D 同学的经历证明:中外合办背景不是劣势,而是 “国际化思维 + 跨学科潜力” 的加分项,关键在于通过专业规划将每段经历转化为院校需要的 “申请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