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学校科学教师吴雪燕《设计与制作一件陶艺作品》一课创新了技术与工程课堂,在全省教学研讨会上精彩亮相。
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组织的大思政贯通教研。 本版图片均由学校提供
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整合小学、初中的教研力量,形成有效的教研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九年一贯制学校教研一体化的路径有哪些?本刊特邀请专家、学校管理者进行探讨,敬请关注。——编者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制改革的重要实践形态,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研一体化绝非简单的学段拼接,而是需要从组织架构、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文化重塑等维度进行系统性重构。当前,不少学校仍存在学段壁垒分明、教研协同不足等问题,急需统筹设计破除“贯而不通”的发展瓶颈,让九年一贯制的学制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
重构组织架构
构建纵横贯通的教研共同体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架构的核心在于,破除“小学部+初中部”割裂的管理模式,建立服务于全学段的教研组织体系。
首先应组建校级教研一体化领导小组。可由校长牵头并吸纳中小学教导主任、学科骨干等成员,负责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将国家的课程改革与校本实践深度融合。例如,某学校通过该小组制定教研一体化三年规划,明确每学期需完成的跨学段教研主题与实施路径,避免教研工作碎片化。其次,整合小学、初中同科目教研组,成立覆盖一至九年级的学科纵向教研大组,按一至三年级、四至七年级、八至九年级设小组。如数学学科大组梳理出9年知识体系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的衔接脉络,将小学“分数初步认识”与初中“分式运算”的教学目标按认知规律重新排序,形成螺旋上升的知识图谱。
针对小初衔接这一痛点,可重点建设六至七年级“临界年级教研联合体”,通过常态化联合教研破解认知过渡的难题。例如开展“小初衔接教学周”活动,六、七年级教师联合开发“从算术到代数”衔接微课系列,有效降低知识断层率。
此外,围绕思政、劳动教育等跨学段主题,可组建跨学科“主题教研项目组”。如联合语文、历史、艺术教师开发非遗传承跨学科课程,小学阶段侧重非遗故事讲述,初中阶段深入工艺原理探究与创新实践,形成“认知—体验—创造”的九年一贯培养链。学校还可结合本地特色,开展诸如“地方传统文化探寻”项目,让学生在小学时就对本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有所了解,到初中进一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进行文化创意设计,使学生在9年的学习中对本土文化有更系统、深入的认知。
建设创新机制
打造务实高效的协同范式
机制创新是教研一体化落地的关键,需聚焦备课、课堂、问题解决等核心环节。
学校可推行“三级备课+两研建设”的贯通式集体备课体系,即教师个人钻研课标教材,年级小组精备学段学情,学科大组研备核心素养衔接。例如,英语学科大组可将9年词汇按听说、读写、交际能力层级重组,开发《小初英语词汇贯通手册》,使各学段教学目标更具连续性。同时强化小初衔接研究与大单元教学研究,如物理学科将小学“简单机械”与初中“杠杆原理”整合为“机械力学”大单元,设计包含实验探究、工程制作的跨学段学习任务。
在此过程中,学校要注重建立校级备课资源库,实现教案、课件等优质资源的跨学段共享。通过“资源库+二次备课”模式,要求教师在使用跨学段资源时必须标注“适切性调整说明”,累积形成大量带批注的精品课例,提升新教师备课效率。
在课堂方面,学校要深化“跨学段听课+主题观课”的进阶式课堂观察机制,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听2—3节相邻学段课程。如围绕“数字技术融合”等主题开展跨学科观课议课,形成小学至初中“图形化编程—代码编程—项目实践”的连贯学习路径。学校还可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对学生在不同学段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问题解决方面,学校可推行“问题驱动+内外协同”的专题研讨教研模式。先向教师征集教研真问题,再细化为小而实的研究专题。比如,针对“青春期学生课堂专注力下降”问题,学校可组建由心理、体育、学科教师构成的专项团队,引入高校专家指导,开发“运动唤醒—正念训练—任务分层”的组合干预方案,提升初中课堂的专注度。
完善保障体系
筑牢教研可持续发展根基
体系化建设离不开刚性制度与柔性支持的协同发力。在制度保障上,学校要将教研一体化要求纳入管理规范与教师岗位职责。比如,可明确规定学科大组每两周开展一次跨学段教研,临界年级联合体每月需提交一份衔接教学案例,相关要求写入《教师岗位考核细则》。改革评价机制,增设“跨学段教研贡献”维度,对学科大组考核侧重衔接实效与资源共享水平,如将“跨学段课程开发数量”“临界年级成绩提升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设立“教研一体化创新奖”,对开发出优质跨学段课程的团队给予奖励,并优先推荐参评教学成果奖。
资源保障要聚焦平台、时间、经费3个要素。学校可建设实体教研中心与数字资源平台,开发“九年一贯制学科知识图谱”在线工具,标注各知识点的学段分布与能力要求。统筹排课,为跨学段教研预留时间。各学科大组、临界年级联合体同步开展活动,教务处统一协调,避免课程冲突。学校可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专家聘请、教师研修与资源开发,按生均一定标准拨付教研一体化经费,用于教师外出培训和购买数字化教研工具。
文化保障的核心是培育“大教研观”。校长要带头参与教研活动,在每周行政例会上听取教研一体化进展汇报,并参与跨学段课例研讨。学校要通过校园文化墙、官网专栏等渠道强化九年一贯身份认同,如在教学楼走廊设置九年成长树文化墙,展示各年级学生共同参与的主题项目成果,直观呈现学段衔接成效。要选树贯通型教师典型,通过教师论坛分享教师成长故事,将优秀跨学段教研案例汇编成册,带动更多教师参与教研一体化实践。并引导教师将教研共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形成教学即研究的文化共识。
深化价值引领
构建“一贯全通”的教师成长体系
教研一体化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贯通发展,需引领教师重构教育认知。
在德育领域,可设计九年一贯的育人序列,如“低年级习惯养成—中年级责任培养—高年级理想树立”。开发《九年德育一体化手册》,将小学“整理书包”的生活习惯与初中“职业规划”的人生指导贯通设计,通过“每日打卡—学期评价—毕业回顾”的闭环管理,帮助学生形成持续发展的品格素养。
在课程建设上,可开发跨学段实践项目,如“校园微农场”项目。小学生参与种植观察并记录植物生长日记,初中生开展产量统计与市场调研,高中生设计智能灌溉系统,实现从科学探究到工程实践的能力进阶。学校还可利用校园科技节开展系列项目,让学生在不同学段都能在科技领域得到锻炼与成长。
校长要重点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贯通”,构建“一贯全通”的成长体系。实施“九年跟岗计划”,让青年教师从一年级跟教至九年级,系统把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通过“青蓝工程”推动新老教师结对,指导教师需具备跨学段教学经验,如初中语文教师指导小学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会侧重分享如何从小学“故事复述”过渡到初中“主题探究”的指导策略。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研一体化改革,本质是对义务教育整体性、连续性的回归。须以系统思维统筹组织架构、机制创新、保障体系与育人目标,才能实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质变。这一改革既需要打破固有模式的勇气,更需要扎根实践的耐心,唯有持续优化各要素的协同逻辑,才能让九年一贯制的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分别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9日 第05版
作者:王玉国 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