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最新发布的《2025出国留学蓝皮书》中,揭示了全球留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并深入剖析了我国留学现状及其变化。
下面,我们将结合蓝皮书的相关内容,为大家详细解读澳洲留学的具体情况。
留学意向与实际留学情况
2024年留学调研数据显示,在计划出国留学人员的意向选择中,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稳居前三名,这三个国家的合计占比超过六成。
其中,澳大利亚凭借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移民政策,位列第三。
此外,在实际留学国别的认证数据中,澳大利亚的排名依旧保持第三。
澳大利亚留学环境评估概览
澳洲留学环境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学术声誉、国际学生占比、法律保障、女性安全、双边经贸以及预估学费等关键指标上。
1
澳洲留学质量与就业前景综述
在质量与就业指标方面,澳大利亚位列全球第7名。值得注意的是,其 国际学生占比指标高居第2位,这一优异成绩主要归功于该国对国际学生实施的灵活签证政策以及相对较低的拒签率。
在科研与创新能力方面,2023年,澳大利亚的全球创新指数达到49.7,在28个国家中位列第16名。
从教育投入角度来看,2020年澳大利亚的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1%,虽然低于瑞典(7.93%)等国家,但仍排名第7。
在教育质量满意度方面,根据相关调研,超过90%在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生对当地教育质量给予7分及以上的评价,且调研中未发现有任何留学人员对澳大利亚的教育质量表示很不满意。
在学术声誉指标方面,澳大利亚在28个国家中位列第3。根据2024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澳大利亚共有5所学校跻身前100名。在澳大利亚就读的中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半数(50%)的学子就读于QS排名前100的高校。
在国际学生占比方面,澳大利亚的国际学生比例为21.9%,在28个国家中排名第2,仅次于新加坡(25%)。
在签证政策方面,澳大利亚对中国实行不免签政策。
在实习机会方面,调研数据显示,84.3%的在澳留学人员拥有一次以上的实习或兼职经历。澳大利亚为留学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当地实习和兼职机会。
在当地就业前景方面,2024年,澳大利亚15-24岁青年的失业率为9.7%。国际学生在当地的就业前景在28个国家中排名第11,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在回国认可度方面,据调研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留学回国的人员中有75.8%成功找到工作。已就业的留学人员平均求职时长为2.67个月。
2
澳洲留学安全与成本情况述评
在留学安全与成本方面,排名第14位。其中,在法律保护和女性安全方面表现尤为出色,然而生活成本相对较高。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留学人员对澳大利亚治安情况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在冲突水平方面,澳大利亚在冲突的致命性和扩散性方面的得分均为0,而在分裂性和危险性方面的得分也较低,整体冲突水平属于Low/Inactive级别。
在治安情况指标方面,人们对社区要素的满意度较高,夜间行走也感到相对安全;在犯罪市场指数方面,澳大利亚也处于较低水平。
在心理压力指标方面,赴澳留学人员的心理压力主要源于文化冲突、社交压力和语言压力。此外,面对消极情绪,约八成的留学人员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寻求心理辅导和帮助。
在自然灾害指标方面,澳大利亚位列第12名。
在法律保护方面,澳大利亚与另外22个国家并列排名第1。澳大利亚《1975年种族歧视法案》明确规定了国际学生“受保护的特征”,该法案严禁基于种族、肤色、血统、民族或族裔背景,以及移民身份的歧视行为。
在女性安全方面,根据2018年UN Women的数据统计,澳大利亚过去12个月内遭受身体或性暴力的女性比例约为2.9%,这一数字低于大多数国家。
在留学预警方面,2024年,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官网及教育部平安留学公众号共发布了37次针对澳大利亚的留学预警。
在生活成本指标方面,2024年,澳大利亚移民局建议国际学生的最低生活经济保障为每月2500澳元。
3
澳洲留学信任与开放情况述评
在信任与开放指标方面,双边经贸、预估学费以及中国学生占比等指标表现较为理想;然而,中国学生增速和专业限制等指标则表现欠佳。
在澳大利亚国际学生构成中,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最新数据,2022年中国留学生数量占澳大利亚国际学生总数的23.01%。
关于预估学费,澳大利亚的学费普遍较高且跨度较大,不同院校及专业的学费各有不同,其中研究生学费普遍高于本科生学费。
在学历互认与审查方面,中国与澳大利亚已成功实现了本科、硕士及博士三个学段的学历互认。截至2024年,并未出现对澳大利亚留学学位加强认证审查的情况。
在专业限制方面,澳大利亚在国家层面对留学人员施加了一定限制,但这些限制并不针对特定国别或专业。
在文化适应指标方面,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在赴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生中,47.1%的人表示其朋友圈主要由中国人构成,9.8%的人表示其朋友圈以当地人居多,25.5%的人表示其朋友圈主要是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非当地人或中国留学生),而15.0%的人表示其朋友圈中各地人员的比例大致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