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跟朋友吃饭,她聊起自家父母,很是头疼。原因是暑假里她累得不行,想送小孩回父母家玩一星期,没想到被断然拒绝,“不行,我们有自己的生活,你不要送过来。”
我略微震惊了一会,原来这种潇洒父母,也会让孩子不开心。我父母是典型的奉献型中式父母,每次回上海,他们必定停掉手上所有的事,以孩子为中心开始旋转。像我母亲,麻将肯定不搓了,我爸,从早到晚都忙活着做伙夫和司机,买菜洗菜做菜,开车带妹去附近游乐场,或者带艾文去崇明,要不就是送我去机场高铁站。
上海本地人大部分都这样,不仅要奉献自己所有的钱,还要奉献所有的劳力。你不让他们奉献,反而浑身不自在。因为周围人都在奉献,这会显得他俩既不勤劳,也不本分。你琢磨趁着年级不大身体健康,老两口应该多去几个地方。他们觉得今年已经出过门了,再出去人家要说话的。这个人家是谁?我也不知道。
我常常发自内心希望,他俩能潇洒点,有一天跟我说,你自己做饭吧,我们今天没空。
这种自我奉献型父母,简称老奴型,我从小就励志,绝不做这样的父母,太没有自我了。但不知怎的,不知不觉中,踏上了他们的老路。
一度甚至怀疑,这种特点是不是天生的?有些人命里自带潇洒基因,即便生了孩子,也能毫不在乎儿女感受。但大部分人,转身自动变成老奴。
昨天我女儿放学回家,一边看电视一边啃一个大苹果。为了锻炼她的牙齿,特意没切块。过了一会儿,她吃得差不多,顺手把吃剩的苹果放在桌上。我眼疾手快,立刻拿起剩苹果吃起来。因为女儿吃的苹果,肯定是冰箱里最贵最好吃那种,没必要浪费。
又过了一会,小陈问妹:你苹果呢?我在旁边接茬,说我吃了呀。他笑了,说,他原本等着这个吃剩的苹果,通常,都是他吃的。
我觉得这事很有意思,跟小陈说,大概我们是没有配得感的人。发到微博上后,有网友评论,有一种正在喝水,俩收废品的瞧着的感觉。
可不是么?!简直一样一样的。
当晚艾文放学回来,看到桌上有杯我喝剩的雪王柠檬水,本来我俩井水不犯河水,但他忽然哀求我说:给我买一杯行吗?
听了这话,嘴上虽然不乐意,心里非常想拔腿就跑。本来都已经决定了,对他这种青春期小孩,我绝不轻举妄动,绝不热脸贴个冷屁股。一番纠结后,还是去了,安慰自己,吃完饭出来走走挺好的,除了买杯雪王,还能买点水果。
想到很多年前,每天晚上我母亲出门散步,时不时她也会给我带点什么。她经常控诉我,你真的比别人能吃太多了,这两袋面包人家能吃一礼拜呢。
当年的我,跟艾文真是如出一辙。现在我经常追着艾文说:你怎么吃那么多?天呐,这么一大袋爆米花,你全吃完了?能受的了吗?没不让你吃,但是这东西多吃了不好……
明明知道他肯定很嫌烦,不知怎的,就是控制不住。
仔细想想,道理很简单,因为被爱,所以有恃无恐。我这把年纪,常常忍不住对我妈说点难听话,当时她肯定很生气,但她已经学会了自我疗愈,出门打场麻将,回来气消得差不多了。
现在轮到艾文对我呼呼喝喝,我真是忍不住惊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以及太阳底下无新事。
为人父母,最好有一种自觉,不管你怎么做,都会被子女嫌弃。
你要做潇洒型,时不时放任自己出去玩,有段时间我常独自回上海,艾文忍不住抱怨:你还是别老是回去了,我爸老是骂我。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起骂他的,他更喜欢我这个啰嗦的。
还有一种父母,是自说自话型。比如朋友最近抱怨自己父母,毕业后没几年,家里她的床坏了,父母说什么都不肯再买一张床,理由是将来你总要结婚嫁人,何必浪费这张床?
这种理念西方父母常有,我在一本书里看过,作者毕业后在家啃老了一阵子,终于搬出去后,发现他爸妈开心的要命。后来工作失败想回去,已经不可能了,她妈在他房间里养了好几只暹罗猫。
我一直认为这是种很不错的方式,将来路归路,桥归桥,大家互不相欠,逢年过节偶尔礼貌往来,多好啊。
可是父母不管怎么做,恐怕孩子都能找到独特的怨恨方式。
宽松育儿嫌你不管不顾,当老奴又嫌你管东管西,光付出没自我,光奉献全是自我感动。
有一天我在外面做活动,说了很多话。那天开车回家,喉咙微微发痛,大脑一片空白。开门的一刹那,我母亲的眼神相当慈爱,好像在说:这一天都干嘛去了?快跟我说说。
那天我表现得很粗鲁,什么也没说,径直上楼了。这种情形经常发生,根据我的经验,她只能接受好消息,任何不太好的消息,她都要往最坏的地方想一想。
问题是我已经是那个习惯往最坏的方向想的人了,她的焦虑又给我叠加了一层全新的焦虑。
好多年前,那真的是好多好多年了。我在北京被拖欠了几笔稿费,开支很困难,又要马上交房租。无奈之下,打电话向家里求救,问能不能给三千块钱。我母亲沉吟了一会,在电话那头说:你不会去吸毒了吧?
当年觉得我妈真是荒谬,怎么可能啊?
如今我看着渐行渐远的儿子,明白了那种恐慌的来源。因为青春期面前,你也要重新做一次父母。以前他无话不说,现在他不想说了,谁让你们大人的关切里总饱含着种种焦虑?
这种时候,多想成为福尔摩斯,可以跟眼前的人一句话都不讲,却说出他的种种特征。
观察吧,好好观察,就像观察附近树枝上的那只鸟。
但是,嘘,不要开口,鸟会飞走的。
我的新书《生女有所归》已上线
成为母亲,曾经是一个必选项,现在成为一个选择题。
本书采取双女主模式,两个性格迥异、关系亲密的年轻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生活,面对生孩子这件事上,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毛利,作家,电视剧《小夫妻》原著作者,2023年微博年度突破作家,代表作《生女有所归》《全职爸爸》《结婚练习生》等(点击作品名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