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庆玲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坚定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课程思政作为“大思政课”核心载体,应当将价值观塑造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筹贯通学科主课堂、社会大课堂与数字云课堂,探索构建三维贯通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破解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困局,把立德树人成效,变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尺。
育人主体维度:锻造堪当大任重任的“主力军”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其政治素养、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直接决定“大思政”格局的实效,教师队伍应尽快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的升华。
强化育人自觉,扛起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而这“六要”标准应当成为全体高校教师的共同准绳。专业课教师还需从“思政仅属思政课”的观念中转变过来,深刻认识所有课程都应当承载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功能。理工科课程需挖掘科学家精神,致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医学类课程应重点挖掘救死扶伤与诚信友善的内涵,经管课程要阐释诚信法治和共同富裕理念,使课程的价值引领如盐在水、有味无痕。学校层面应构建“传帮带”“梯队式”“教研型”教师团队,通过政治理论研讨、红色基地研修等方式,强化教师对国情社情的认知,筑牢“为党育人”的信仰根基。
创新培养模式,破解转化瓶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当前部分教师面临“不会融”“硬融入”的困境。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精准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思政元素“滴灌艺术”的能力。一是建立分层培训体系,面向新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培训,针对骨干教师开展挖掘学科思政元素的深度研修,深入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成效。二是创新跨学科教研模式,推行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研室结对共建,联合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深度融合。三是打造示范引领平台,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及专业建设,形成示范效应。
完善评价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在教师教学评价中增加“思政融入成效”评价维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稳步提升。从教学大纲看是否体现思政元素,从同行评价中看是否体现价值浸润,从学生评教结果中看是否体现价值认同。
教育过程维度:打造贯穿学科体系的“全链条”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贴标签”,而需通过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时空延展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使思政价值引领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
纵向贯通,构建全周期进阶式育人阶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螺旋上升的思政目标体系。本科低年级侧重价值塑造,在专业认知课程中融入学科发展史中的家国情怀。本科高年级聚焦能力淬炼,在专业核心课强化职业素养。研究生阶段突出使命担当,在前沿课程中深化创新报国意识。
横向协同,编织跨学科交叉渗透的育人网络。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向互动模式,重点突破三重协同。一是课程协同。公共基础课聚焦人文素养与思维方式,专业课立足学科特色,实践类课程强化知行统一。二是院系协同。推广诸如“1+2+N”模式,即1门思政核心课+2门通识课+N门专业课联动。三是校社协同。邀请“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进课堂,使榜样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引路人。
时空延展,超越课堂边界,激活全域场景。破解传统思政“铃响下课”局限,构筑“处处是课堂”的育人场域。在物理空间上,将思政元素上墙,打造环境育人的“墙文化”;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将育人场域从教室延伸至生活空间。在数字空间上,搭建“数字思政”平台,建立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库,集成“案例库、视频库、教案库”。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使价值观教育突破围墙限制,实现全天候浸润。
资源融合维度:绘制多元资源联动的“谱系图”
整合文化资源、实践资源与数字资源,构建全域协同的“思政资源图谱”,让专业课堂焕发铸魂育人的“化学反应”。
深挖文化资源,厚植育人底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本培元,提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革命文化赓续血脉,用“常州三杰”事迹诠释初心使命;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守正创新,把脱贫攻坚、载人航天精神等新时代故事转化为教学素材。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流动思政课堂”,让文化资源从“散珠碎玉”走向“玉珠成串”。
打通实践课堂,促进知行转化。建设多层次实践育人基地,在校内打造虚拟仿真与实践创新等实训平台,让学生体验“中国精度”;在校外整合学科和行业优质资源,匹配行业需求和教育供给,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提供充分高效的技术、人才支撑。创新实践形式,设计“问题导向式”研学,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苏超”现象中的文化自信;开发专业知识服务群众的志愿项目,在志愿服务中深化宗旨意识。
数字赋能思政,突破时空壁垒。建设课程思政智慧平台,为专业课智能匹配思政案例;构建“数字画像系统”,通过学生学习行为分析实现教学内容精准推送;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思政成效追溯体系,实现育人过程全记录。以“数字信息流”激活“思政价值流”,使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教务处;本文系常州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20DJSZ33〉“基于OBE理念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GJY2021009〉“‘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探索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