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赵志明。图/“经视直播”微信公众号
“本人MBTI是INFP,白羊座,共情能力强,从不敢对学生大声讲话,导师中的老好人”“不鼓励内卷,除了学术上略有建树外,擅长吃喝玩乐”“不会做PPT的优先”……据湖北经视报道,近日,一则风趣幽默的研究生招生咨询帖在社交平台走红。
9月2日,当事人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赵志明回应称,最初只是想活跃一下气氛。他的本意是希望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与年轻人交流,将自己的从医、学习经验传授给他们。
以轻松活泼的网络流行梗与年轻人互动,赵志明短短数日便收获数千条评论。这其中有的是纯娱乐,有的是咨询职业建议,从这些反馈看,他显然达到了活跃气氛、与年轻人交流的目的。
其实,除了帖文内容上所传达出来的幽默、自嘲与轻松外,这样的内容之所以会引起关注,也与其所展露出来的平等交流姿态有着极大关联。
毕竟,因为师生之间天然所掌握资源的不对等,很多时候,在人们的印象中,研究生导师的形象是“端着的”,学生在与导师的相处过程中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赵志明发布帖文没有那么死板,且表露出平等交流和尊重学生的意愿之后,自然能引起网友的兴趣。
这样的做法,也打破了因为职业身份所带来的“距离感”。就像赵志明说的那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患者,首先要将他们视为平等的对象,尊重他们,以他们习惯的方式交流。”
现实中,无论扮演何种角色,这种姿态无疑是可取的,也相当宝贵。也正因为宝贵和稀缺,所以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舆论场内,人们都会倍加珍惜。
事实上,这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网上与公众进行交流,不少学者开始在招生、日常教学等层面打破刻板印象,为学术界带来了一股鲜活、不死板的新风气。
像此前自称“长相比较可爱”的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邵典发布《不正经招生指南》,南开大学胡金牛教授介绍自己研究经历时的幽默自嘲,陈璟教授展现出的“佛系学者”风范,还有“90后”副教授“撸铁招博士”等,都让公众眼前一亮。
这些鲜活、个性化的内容展示,让人看到学者的另一面,也拉近了学者与学生、公众的距离。他们所展示的核心内容具有相似性:不再刻意去维护某种权威形象,而是让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具体,也更贴近日常。
这些内容早已超过了“招生咨询”和“自我介绍”的范畴,不少人将其看成了学者的一种摸索:互联网时代不再困在书斋,而是试图在更公开的范围内开展一场场真诚的对话。既然是对话,那么,保持平等的姿态自然是重要的。
学术传承向来不是简单的单向传输,更多时候,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或许只有双方做到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才可以在打破某种刻板印象的基础上,继而产出更多的优质成果。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张彦君
下一篇:全区各中小学校今日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