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问及用什么工具帮助孩子择校时,只有31%的家长选择了Ofsted的评分报告,而在Z世代家长中,这一比例降至21%。
?16%的家长选择相信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在Z世代家长中这一比例上升至29%。另外,一共有12%的家长使用过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用于孩子择校,在Z世代家长中这一比例上升至16%。
与此同时,英国地方政府网站上通常会列举范围内学区划分以及各学校往年考试成绩的相关数据,对于Z世代家长来说,只有13%的人表示会对学区进行研究,但有33%的Z世代家长会在给孩子择校时求助于家长论坛。
国内留学生的选校思维其实是比较单一的,冲排名就完事了。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
当然,这很符合国内就业形势,本身主流意识没啥毛病,只是大家都求同,会葬送一些学生的个性和创意能力。
有利有弊吧,毕竟人都是不一样的,有人的确学校排名,有的只适合极少数专业发挥他们本身性格特长,然后变得更好。
实际上,在英国本土的学生,无论是久居英国的,还是新拿身份的,或一些华裔孩子。他们核心选校的逻辑基本上都是要?离家近。
远没有意义,毕竟他们当地的社会关系,人脉,资源就在附近,没必要跑很远,刷个排名,或这个学校全英reputation高出一点点就去那边。不太存在这个事,无论中学、本科还是硕士都这样。
当然,硕士当地学生读的少,一般读也是往2年的Research课程去读,很少读一年taught课程的。
离家近还有个好处,就是本身对环境比较熟悉,打个短工或其他的也方便。家里可能会有一定的人脉资源推荐。不需要自己从0开始。
而对于低龄留学家庭而言,选择一所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过程。择校就像相亲,是学校和学生双向奔赴的结果,适合孩子才是关键。
大多数家长对英国私校体系缺乏了解,仅仅以名气和排名作为择校标准,会使结果出现很大的偏差。
首先要做是了解孩子,明确需求。
了解孩子的学习能力、个性、兴趣、学习方式和社交偏好是选择学校的首要步骤。有的孩子可能适合小班教学和个性化关注,而有的孩子可能在充满活力和竞争的环境中表现更佳。包括孩子的独特需求和偏好也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要素。
✅走读还是寄宿?地理位置和交通便捷度?
✅单性别学校还是混校?
✅是否想要参加小升初考试,是否要冲刺顶级名校?比如目标是三大男校,可以选择备考7+的学校,如果想参加13+考试,选择备考13+的学校。
✅每所独立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风和教育理念,通常取决于其历史和创建背景。需要了解学校的原则和价值观,考量是否和自己家庭的目标一致。
✅建筑华丽的学校不一定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所以尽可能通过实地参观学校,以评估学校对空间的使用以及各学科的分配情况。还需要考虑图书馆、艺术、设计和技术设施、音乐设施、室内和室外运动设施等。
✅私立学校的学术成就可以作为择校要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此不仅要查看学校的GCSE和高考考试成绩,还要询问校友的大学专业去向。
✅学生在学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学校的课外活动是否符合孩子的特长爱好。比如孩子喜欢足球讨厌橄榄球,最好优先选择把足球作为主要活动的学校,这有利于让孩子更快更好的融入及喜欢上这里。
✅学校对于孩子的辅导关怀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选择寄宿学校时。家长会希望确保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顾,所以要了解学校的卫生和健康政策、校医和牙医是否在校内、学校如何处理欺凌等问题。
最直观最详细的了解一所学校的方式一定是访校。虽然比较麻烦,但却可以帮助留学家庭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通过跟校方人员沟通得到的信息是网上找不到的,这个过程可以让申请人快速清楚学校的优劣势以及与自身的匹配度。
✨如果选择出去的年龄比较小,11+、13+就出去,那建议多关注学校本身,重点看国际生比例、活动开设的丰富度、寄宿生比例和学校的人文环境等方面,能否激发小朋友的潜力?能否让小朋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能否让小朋友快速适应?这些是比较重要的。
✨如果出去的时间较晚,16+才出去的话,那就更要关注学校的升学情况和A-Level成绩,以冲刺更好的大学为目标去择校是更加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