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姚家春
当前,我国思政课教学改革正处于深化攻坚阶段。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均明确将“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核心任务。然而,实践层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面临学段衔接不畅、教学形式固化、本土化特色不彰等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地域文化融入行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地域文化融入行走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把握政策与时代要求。行走教学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破解学段割裂、内容抽象、吸引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打破课堂边界,促进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认知深化和情感升华,推动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的深度转化,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重要实践路径。
厘清研究现状与不足。当前,国内外研究虽已关注本土文化融入教育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探讨,缺乏将地域文化融入行走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与操作路径;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多囿于教育学、课程论范畴,亟须引入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倚重案例分析与文献综述,定量实证研究相对匮乏;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亦有待提升。
彰显多维育人价值。学生在行走教学中亲历历史现场、感知文化脉络、体悟传统精髓,可以使思政课内容由抽象走向具象,极大提升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与说服力,增强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行走路线、策划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应用知识,有效锻炼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深度体验地域文化,增进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厚植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地域文化融入行走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明晰可行性。第一,地域文化是蕴藏丰富育人元素的活态资源库,行走教学提供了零距离接触、沉浸式体验这些资源的通道,其直观性、参与性特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体性。第二,将地域文化素材有机嵌入思政课教学,有效克服理论灌输的抽象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接地气。第三,行走教学在组织形式、内容设计、路径选择上高度灵活,可依据不同地域的文化禀赋、教育资源特点以及各学段教学目标进行个性化、差异化设计与实施。第四,国家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大思政课”建设的政策导向,为探索地域文化融入行走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有利的外部环境。
找准结合点。一方面,将地域文化元素作为行走教学的载体与切入点,能极大丰富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知识传授的场景感与情感代入感,深化价值认同。另一方面,行走教学为地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和传承推广提供了新颖的教育平台。学生在行走中学习、传播地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有助于盘活地方文化资源,提升社会认知度与影响力,实现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保护的共赢。
地域文化融入行走教学的实施路径
设计教学内容。既要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历史背景、核心价值、时代意义,设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内容模块;又要遵循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具有适度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探究任务与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深度思考、积极讨论与反思总结;还要打破学科壁垒,将地域文化学习同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设计综合性实践项目。针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难度递增、深度递进的差异化教学内容,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纵向衔接与螺旋上升。
创新教学方法。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服务于特定教学目标。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紧密围绕具体的行走教学目标和活动情境,确保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安全条件,创设真实、安全、有教育价值的学习环境。
开发教学资源。首先,对地域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整理与研究,厘清其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形成能够服务于教学的地域文化知识库。其次,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接受方式,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转化与重构,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水平。再次,积极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沉浸式、交互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技术赋能,突破时空限制,弥补实地文化资源的不足,增强学习的沉浸感、趣味性与互动性。
地域文化融入行走教学模式研究,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的综合性课题,涉及理论构建、实践路径、方法创新与效果评估等多个维度,又直面地域文化特色与思政课核心要求统一性冲突、师资核心素养瓶颈、成效评估体系缺位等挑战。未来研究需在理论基础的系统构建、实践路径的精细化探索、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应用、长效评价机制的建立完善等方面持续深化,为构建能够彰显地域活力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新格局提供学理依据和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作者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5年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党建项目“党建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效探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