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专栏】
德育建议:
如何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中小学日常教育?
原创作者|刘伟(山东济宁)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战败投降,中国人民以精诚团结的民族凝聚力、越战越勇的强大战斗力,在付出巨大民族牺牲后,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铁与血、炮与火的历史淬炼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对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中小学日常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现提出一些具体且可操作的建议,学校可以牵头组织老师从多个维度系统性地落实这一主题目标。
一、融入课程:贯穿学科教学
1.文史课程深度融合:
语文课:选取抗战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荷花淀》《最后一课》等节选)、诗歌、家书、英雄事迹报道等,让学生在品读文字中感受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组织“抗战主题诵读会”、读后感征文比赛。
历史课:超越单纯的时间、事件记忆,重点讲述抗战的背景、过程、英雄人物(如左权、杨靖宇、赵一曼等)和普通民众(尤其是当地民众)的牺牲奉献,深入剖析抗战精神的内涵。运用地图、影像资料、口述历史等形式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
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联系抗战精神,讲解国家观念、公民责任、民族认同和爱国主义、法治教育。
2.多学科协同渗透:
音乐课:教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战歌曲,给学生讲解每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精神力量。
美术课:欣赏抗战题材的版画、油画、雕塑,并尝试创作相关主题作品。
体育课:可设计一些模拟“挑战”、“突围”等主题的团队拓展活动,磨炼意志,培养协作精神。
二、实践活动:体验与内化
1.仪式教育:
在重要纪念日(如“九一八”、“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默哀仪式、主题班团队会,营造沉浸式的教育氛围。
2.实地研学:
组织参观当地的抗战纪念馆、博物馆、遗址、烈士陵园。安排小小讲解员活动,让学生提前准备,在讲解中深化理解。安排明确的学习任务单和后续的总结分享。
3.访谈与传承:
如果条件允许,可组织寻访当地的抗战老兵或其后代,聆听真实故事,记录口述历史。这能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生命体验。
4.项目式学习:
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开展“探寻家乡的抗战记忆”、“设计一座抗战精神纪念碑”、“为抗战英雄制作传记绘本”等项目,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实践中完接受抗战精神洗礼。
三、校园文化建设:环境育人
1.环境布置:
在校园走廊、教室、宣传栏布置抗战历史图片展、英雄人物事迹展、学生主题(作文、绘画)作品展。利用校园广播站、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在纪念日前后播放相关内容和歌曲。
2.文化艺术活动:
举办抗战主题的戏剧排演(如《放下你的鞭子》片段)、合唱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3.树立榜样:
定期评选表彰在“责任担当”、“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或集体,将抗战精神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相结合。
四、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1.家长参与:
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认为,家庭是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第一课堂。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倡议家长在家庭中通过观看相关影视剧、阅读书籍、讲述家族记忆等方式,配合学校进行相关主题教育。
2.引入社会资源:
邀请抗战史研究专家、纪念馆优秀讲解员、老战士后代等进入校园举办讲座,带来更专业的视角和更动人的故事。
五、注意事项:实施要点与媒介创新
1.分学段,递进式:对小学生,侧重故事性、情感熏陶和英雄榜样教育;对中学生,逐步增加历史分析的深度和思辨性,引导他们探讨抗战胜利原因、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
2.重体验,戒说教:避免简单生硬的知识灌输和口号式教育。强调通过情感体验、实践探究来实现内心的认同与共鸣。
3.正面引导,面向未来:在铭记历史苦难与牺牲的同时,更要突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胜利的荣光,强调和平的珍贵与维护,引导学生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4.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讲述历史要客观、准确,基于史实,培养学生严谨的历史观。
5.利用多媒体资源:精选播放高质量的抗战纪录片、历史影像、动画片和电影(如《南京照相馆》等),并组织观后讨论、征集观后感。
6.开发线上资源: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资源,整合线上博物馆、VR展馆(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VR全景),打造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空间。
7.做培训,重教研:为确保落实效果,应做好教师培训,加强主题教研活动,将此内容作为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的一部分,就落实方案、方式、资源等广泛研讨,增强可操作性,做到人人参与、资源共享。
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中小学日常教育,本质上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过程。它需要学校统筹规划,全体教师形成共识,通过课程、活动、文化、协同等多渠道多方式,常态化地适时实施。并注意避免说教、泛泛而谈,注重沉浸式和体验式教育,真正让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历史承载过去,也将启迪与孕育未来。在伟大抗战精神的持续滋养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胸怀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定能擎起抗战先辈的旗帜,成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生力军!